2022年05月06日
第05版:05

马良芬: 色彩里的真实世界

齐斐斐

春夏的风顺着窗缝儿缓缓地溜进来,马良芬就坐在窗下的沙发上,温和娴静。背后用原木一片片装饰的墙面彰显着朴素与自然的气息。飞翔的鸟儿、清透的双眸;初生的牛犊,眼神里饱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与好奇;移动的山坡上,羊群悠游,在朦胧的彩粉中,安享家园;一条船可以承载一个村庄,一个世界,一份平和与幸福;一只乡村秸秆旁的猫,是自由与野性的化身……这些具象和意象的一切都源于马良芬的版画。

与马良芬的交谈,始终被她身上强烈的真实感和与自然相和的生命力所吸引。几十年,她把她的爱和思想凝聚在一把刻刀上,成为沧州画院院长、河北省版画界的领军人物。

在她眼里,大山是有呼吸和生命的

50岁的马良芬,笑语嫣然。既有生活的磨砺和沉淀,也有最初不曾改变的生命底色。对于一个对色彩极其敏感的人来说,生活必定是丰富和感性的。马良芬老家泊头,父亲是名矿务管理者,一家人跟随父亲走过很多地方。吉林的山野,一年四季的色彩就是马良芬童年的色彩,在她眼里,大山是活的,是有呼吸和生命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对她灵魂的滋养。

10岁之后,马良芬走出大山,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从山林到草原,从纵向的山河到了无边的绿海,多元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给了她更加开阔的心胸和眼界。内蒙古是版画之乡,就是在那,马良芬第一次接触了这种可以刻在木板上的艺术。一位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老师,给了她最初的启蒙。在一次美术课上,她大胆创作,作品让老师眼前一亮,从此成了老师重点培养的好苗子。

在内蒙古通辽大学毕业后,马良芬回到了家乡沧州,成为新华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

刀刻的日子,每一分都是在雕琢梦想

梦想与现实,往往相去甚远,可在马良芬身上,二者很近,一把刻刀雕刻的是生活、是自然,更是梦想。上世纪90年代,她的版画填补了沧州中小学教育课程的空白,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番天地。

她白天除了教学,就是“躲进”小小的工作室创作版画。老师是职业,画家是梦想。在此期间,她的很多作品已经在省、市参展,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正是对梦想的强烈追求,在孩子刚刚一岁多时,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前去中央美院学习版画。在中国顶尖大师云集的地方,马良芬取长补短,学习技巧,而保持个性。面对多面的评价,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用情感、经历、灵魂雕刻出了只属于她自己的作品。

深造归来后,马良芬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她要让孩子们与自然接轨,与国际教育接轨。下雪了,她就带着孩子们去雪地里堆雪人、用雪做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让孩子们体会色彩和形状。秋日落叶簌簌,她和孩子们就坐在树下,欣赏各种落叶之美,体会秋的颜色。

一年四季,轮轮回回,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快乐的,但就自己的梦想来说又是痛苦的。她不肯浪费一分一秒,除了上课就是刻画,有时候灵感使然,会一夜不休。节假日,别人都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她就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刻画自己的天地。

文字有色彩,画面才有灵魂

2005年,在马良芬的艺术道路上是一个重要节点,她的版画在省及国家获奖很多。她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沧州画院,成了一名专业画家。在此后的几年中,她的画展不断在石家庄、北京、爱尔兰等国内国外开展。

马良芬说,画是思想的表达,每一刀都是情感的化身。文字又是对画的诠释,在画外,马良芬都是以书本为伴。她说,读书能让人内心保持安静,圆融饱满,是绘画创作必须要有的。读书更能让人安静,凝神聚气,把浮躁、烦恼丢下,处在自我吸纳的状态,是一种人生享受。

文字有色彩,画面才有灵魂。马良芬读书,会打开内心最深处的那道门,让心灵接受阳光和雨露滋养,如同蜜蜂到鲜花里留下蜂蜜一样甜美。

她说,文字可以反哺画面,读文学和哲学的书,能让自己能更好地反观自我,了解自我的绘画所处历史位置,能更好地建立起所要表达的绘画理念体系,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2022-05-06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6153.html 1 马良芬: 色彩里的真实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