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8年7月出生,那一年,红旗杂志恰巧创刊,父母于是给我起名‘红旗’。”孙红旗退役回村、将近20年的村“两委”班子生涯,正如他的名字,像一面红旗,没有辜负党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老百姓的信任,干什么事都当标杆,工作结出累累果实。
孙红旗是吴桥县桑园镇西街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目前吴桥县唯一一个特批60岁以上还在任的党支部书记。他曾获得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沧州市优秀河长”“沧州市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而这一切,都凝聚着孙红旗心系百姓的深深情怀和致力发展的巨大努力。
西街村是城乡接合部,地理位置复杂,但孙红旗巧用区位和交通优势,盘活汽修厂、楼板厂等12家企业,大力发展运输业,专人办理营业执照、纳税等专项事宜。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西街村每年集体收入将近40万元。然而面对巨额的集体收入,孙红旗说:“有钱不能乱花,要花在刀刃上。”
土地统征时,他组织上保险,发补助,为老百姓解决后顾之忧;买土地,跑手续,建起运河小学,为十里八乡的孩子改善教学环境;迁坟地,修墓地,助力吴桥杂技大世界扩建、提升吴桥县城面貌;无偿捐祖宅,打造休闲游园,成就大运河景观带又一亮点。多年来,孙红旗全身心地奉献自己,为西街村的老百姓谋福利,西街村“水泥路”变成了水泥路,环境更优美了,老百姓更幸福了。
主人公心语:
没有把握的话我不说,没有把握的事我不做。只要我应了老百姓的事,甭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千方百计地想法办成!
上保险,发补助
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
2003年,孙红旗高票当选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土地统征开始。老百姓很多人不理解,站出来阻工。当时形势剑拔弩张,有人甚至抱着铺盖卷,去孙红旗家里躺着豁命,“统征后,我们没有地了,吃什么?!”
面对质疑与挑战,孙红旗没有退缩。吴桥县城建设,土地统征迫在眉睫。老百姓面对新事物,有后顾之忧,他也理解。于是,他顶着压力,奔走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听诉求,寻找破解之法。在请教相关专家后,他给百姓争取来交“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府、西街村委、个人按照“三三四”原则,男的满60周岁、女的满55周岁的缴纳2.1万元,从第二个月开始就可以每个月领160元补助,直到百年之后。可是按照比例,老百姓缴纳的40%的费用对一般家庭来说,负担还是很重。在孙红旗多次斡旋下,最终比例调整为“四四二”。于是西街村委一次性为村里将近400口人上交了300多万元保险。
为进一步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的生活,孙红旗和“两委”班子商量,关照“一老一小”,给16周岁以下的孩子,还有50岁到55岁的女村民以及55岁到60岁的男村民,每月发120元的补贴。
孙红旗对得起老百姓,却总觉得对不起自己妻子。那段日子,他每天早出晚归。妻子肚子上长了一个小硬块,本来孙红旗计划等着忙完之后,再带着妻子去做手术。可没想到,硬块长得非常快,土地统征结束时,妻子的肚子已经跟三四个月的孕妇一样大。再一查,当初的硬块已经是一个直径16厘米的肿瘤,微创不得不改做开腹手术。听到消息,孙红旗内疚不已。妻子反倒安慰他:“有大家的安定,才有小家的幸福。”
买土地,建小学
让十里八乡孩子有学上
在西街村,有一所美丽的学校,叫运河小学,最早是由西街小学和北街小学合并而成,校址的前身是吴桥县公安局看守所和吴桥县公安局武警中队的办公地。当时派出所要搬迁,很多人排队要买下这块地,孙红旗知道后,赶紧跑到镇上,跟领导表达了要建学校的想法。教育是百年大计,领导当即表示支持。
在这之前,孙红旗是西街村的主任,每逢“六一”儿童节去学校参加活动时,就听老师说过,西街小学在桑园镇的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可每年评审却都因硬件设施问题过不了关。孙红旗始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这次遇到可以重建小学的机会,心想绝不能错过。
派出所后面是家属院,在孙红旗得知消息前,就有五间房早已卖出去了。为了校区建设的完整性,孙红旗最终辗转联系上买家,成功说服了对方,“凭你这热心和积极性,我支持你!”就这样,孙红旗将土地买下来后,在没有接收上级一分钱的情况下,村委先投入230万元,聘请高级工程师做监理,仅用了40多天,就将主体结构建了起来。西街村也因此成为吴桥县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很多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说:“真是不敢想,短短的时间,就把学校修建得这么好!”2004年开始,为鼓励学生、支持学业发展,孙红旗和党支部班子商量决定,对16周岁以上在校生,每人每年给予600元奖励。18年来,西街村村委会为学子们累计发放资金30多万元。
迁坟地,建停车场
为政府省下300多万元
2019年,吴桥县城整体规划,吴桥大世界要扩建。而在它的西侧有一片50多亩的坟地,需要迁走。这是块硬骨头,多年来,没人啃得动。这次大局已定,无论如何要拿下。“我一定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孙红旗说。
首先入户排查摸底,结果明坟、暗坟加在一起有2000多座。为动员大家,孙红旗率先将家里6座坟迁走,同时发动“两委”班子带头迁坟。
2020年3月,疫情突发,一边是紧急防控,一边又要完成迁坟工作。而距离清明节迁坟工作完成已经进入倒计时。这时孙红旗82岁的老母亲突然骨折住院,他顾不得请假,白天忙工作,晚上照顾母亲。疫情调度会上,劳累过度,坐着坐着就睡着了。随后,没过两天,担任河长的他,又在一次巡河的下坡路上,脚下一滑,90多公斤的身体,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孙红旗没有当回事,掐着腰走了2000多米,巡视完后又回到村委会开会。疼得坐着实在说不了话,他就躺下说。众人见状,提议去拍片,但他怕耽误工作,坚持不去,最后被大家强按着去了医院。诊断结果出来,医生建议躺3个月休养。他一听就急了,“别说3个月,30天都不行!现在各项工作都在吃紧阶段!”
为了尽快下床,医生给他做了微创手术,和母亲住在了同一病房。即使住院,孙红旗也没闲着,每天通过电话解决问题。手术第三天,他忍着疼下了床,第七天就去了村委会。“在办公室床上趴着办公,也踏实!”孙红旗召集村委班子和村代表开会,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最终,落实的400多座坟,在节点圆满迁完,一算,孙红旗为政府还省下300多万元。
如今,坟场早已变成花园式停车场为远道而来的车辆提供了便利,也装点了吴桥大世界乃至吴桥县城。
这么多年,孙红旗守着老百姓的钱,为老百姓花着钱,个人却从没把钱看得那么重要。他家有一处祖宅,坐落在运河边上,打造大运河文化景观带之际,他主动让出老宅子开发利用。经过建设,废弃老宅摇身一变成为运河边游园,为村民们添了一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如今,孙红旗已然成为西街村的一张精神名片,“有事找红旗”成为大家公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