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9日
第07版:07

赋予课程思政以新的时代意义

郑俊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看似小切口的工作,但目标任务解决的是育人问题、接班人问题、后继有人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重要性的认识应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中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传道授业”等经典阐述,这里的“道”“化”就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有内容,又有实现路径。一段时间“传道”与“授业”隔离开来,简单化来看待“授业”的问题,美其名曰所谓纯“知识”“技术”“业务”,甚至强调所谓的“干货”等等,甚至“快餐”式学一些花拳绣腿,与德才兼备的人才目标相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的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时代的呼唤,用什么方式培养人的问题是时代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在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道德内化的本质规律、人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方法。首先,青少年学生在“拔节孕穗”期,自身需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立灯塔、蕴底气。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爬坡过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的是斗争精神,这就得补钙,才不得软骨病。第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后继有人”“栋梁之才”,这些可用之才,需要有韧劲、耐性才行,这些从哪里来?只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只能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来,只能从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等中国人的精神中来。这就像植物之肥料,要有钾,才能经风雨,否则,挺不起腰杆,站都站不起来,那将是灾难性的。

课程思政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要求,就必须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服务学生主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管理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是所有任课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上出“思政味”;二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与分析概况能力,实现专业课教学内容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三是把课程思政专题纳入培训、交流、共享、教研等机制,让政工干部、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赋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矢”,要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的”,其实现途径要把握四点。第一,德技并修,培养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技术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当代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工匠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执着钻研、精益求精、勤勉尽责、追求卓越的“匠心”。第二,传道授业,培育社会公民。教师作为“传道”者,是学生的引导人、栽培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把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社会合格公民”作为目标,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将学生培养成有德有技、守法懂规矩的新时代好公民。即“心中有国家,眼中有社会,手中有技能”。第三,润物无声,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精心组织和设计,嵌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防止两张皮。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好中国故事,启迪学生心灵。第四,以文化人,厚植传统文化。文化是思政的有效载体,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本就是浑然一体,课程思政要运用文化这一传播教育功能的天然属性,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现代科技文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和自信力,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沧州工贸学校)

2022-05-09 郑俊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6503.html 1 赋予课程思政以新的时代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