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0日
第05版:05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工业企业变身“高大强”

本报记者 吕 坤

沃克曼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对电梯专用智能冲床生产线进行检测。

海岳公司正在有序生产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我市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全市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真抓实干、挖掘潜力,创新驱动、激发活力,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为沧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全能”柔性设备闯入国际市场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我们销售收入增长率达500%,靠的就是科技创新。”朗锐包装技术(沧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松说。

在位于运河工业园区的朗锐公司,一台“高柔性、大跨度”包装机械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它可以轻触屏幕实现一键快速换产、10秒钟更换生产品项、一台设备能够生产涵盖行业内90%的所需产品。而在此前,一台设备能生产两三种产品就已经达到柔性标准……在快速换产、连续下料、便捷维护、能耗效率等方面都极具优势,且占用空间小、运行稳定、综合效率更高,即便是在国际市场上,这样“全能”的包装机械设备也堪称独一无二。

朗锐包装技术(沧州)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包装系统集成商,以技术研发为核心,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5%,主要客户为在食品、快消品、日化、药品等行业位居前三位的国际、国内一线知名品牌。目前,朗锐已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3项、国际商标7个、国内商标6个。

今年以来,沧州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全市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锻造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沧州发展壮大汽车制造、绿色化工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区汽车产业主阵地建设,支持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扩大中高端整车产能,力促献县来福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项目建成投用。推动绿色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全力推进总投资345亿元的中海油中捷石化新材料项目签约落地,确保鑫海化工产业质量升级、沧州大化聚碳酸酯等项目竣工投产,打造国家级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此外,还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开展重大平台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企业服务行动。

变单机操作为一体化生产

位于运河工业园区的河北沃克曼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内,一条电梯门板专用生产线正在一板一眼认真工作,自动上料、折弯成型、码垛,从原材料到成品,全流程生产只需2分20秒。

“按照这个效率,企业单日可生产电梯门板200件,相比正在使用的进口品牌单机,效率提升30%。”沃克曼公司董事长逯宪斌说,“原来单机生产需要4台单机设备、12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如今新生产线只需1名普通工人。”

2018年,基于对国内电梯生产流程中上料、冲孔、下料、码垛等都是单机操作的市场分析,沃克曼公司进行了电梯专用智能冲床生产线研发。经过1年多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将自动上料机、数控转塔冲床、自动下料机和码垛自动升降台融为一体的智能生产线,变单机操作为一体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订单纷至沓来。

2020年,沃克曼又投入300余万元,陆续研发出家电智能钣金生产线、汽车零部件智能生产线,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目前,运河工业园区内企业建成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市级技术研发机构7个、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逐步确立起以激光和高端智能装备为特点的产业结构。园区内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互为服务、互为供求、互为产业链的产业格局,产业链条生产模式相对完善,产业聚集优势明显,从过去只能生产单台机械设备到现在能够生产成套装备、搭建无人工厂和智慧工厂,实现了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今年,着眼更大力度推进动能转换,加快结构调整、迭代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强链条提品质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条扩容量。聚焦生物医药、先进再制造、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围绕打造国家绿色原料药基地,加快推进北京麦朗芬杰生物科技、沧州普瑞东方有机硼系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构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完整产业链。完善膜产业链条,建设高新区京津冀膜产业基地。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领域再制造技术研发应用,突出抓好河间京津冀再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 “10个专班”服务企业

5月7日,位于东光县的海岳矿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内,各项生产有序进行。作为曾经承接重点项目关键部件设计和试制的公司,海岳是国内大钻机唯一生产商。

“今年一季度,我们实现工业总产值966万元,比去年同期提高52%;实现销售收入830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56%。”公司总经理王桐利感慨道,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为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提供强力支撑,东光县坚持专班推进,成立综合协调专班、土地保障专班、招商引资专班等10个工作专班,压实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实施项目推进要素管理,明确项目推进各环节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如期完成。建立“一个项目、一个县领导、一个部门主要领导、一个包联人员、一套帮扶方案”的包联模式,压实包联责任。

同时,东光县以深入开展“三统筹三扩大四创建”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集中办公、现场办公、并联审批、双向承诺等经验做法,持续优化项目建设模式,严格执行项目审批39天时限标准。切实发挥“县委书记县长企业家直通车”作用,进一步打通梗阻环节。创新审批方式,探索“虚拟审批”“容缺审批”模式,在办理土地手续过程中,并联推进规划、环评、安评、施工许可证等开工前各项手续办理,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土地保障,持续开展“土地唤醒”行动,通过腾地征迁一批、合作重组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收储出让一批等方式,拓展用地空间,让重点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2022-05-10 本报记者 吕 坤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6545.html 1 推动工业企业变身“高大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