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区华油社区,有一群热爱文艺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做义工,快乐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带去欢乐。他们成立华油社区老年艺术团,成员从原来的2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
为了节省费用,23年来,队员们自己动手制作演出服、道具。别人随手丢弃的废品,到他们这里成了宝贝,经一双双巧手打磨,变成了节目中的道具、行头,大到旱船、花轿,小到药箱、头饰,每一个物件,都担当着“大角色”。
因为疫情原因,最近这段时间,艺术团的演出停了下来,80岁的老团长王义军,隔三差五就到活动室瞧瞧这些宝贝,脏了就擦擦灰尘,掉零件的赶快修补好,那些道具、衣服依然光洁如新。从建团起,他就是团里的骨干,能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他觉得舒心!
旧物变身
要演出,就要有服装道具,而对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艺术团来说,这是笔不小的费用。
正当大家犯难的时候,不知哪位队员说了一句:“不如自己动手做吧!”于是,艺术团的成员们操练了起来。
当时,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几名女队员就到服装店里找灵感。“动作不能太慢,在一个店看太久又不买,怪不好意思的。”提起那段经历,队员周惠黎忍不住笑起来。
到了准备材料的环节,队员们更是能省则省。他们回家翻箱倒柜,将闲置的“老古董”搜罗出来,缝纫机、锁边机、铁熨斗……不仅如此,少了珠子的头花、准备扔掉的泡沫盒子、断线的蕾丝花边,此时也成了宝贝,零零碎碎堆了一地。舍不得买整匹的好布,就到批发市场低价购入碎布头。
大家开动脑筋,将断线的珠子缝在领边、袖口,旧头花缝在衣服上……队员们常常忙活到凌晨。没几天,“演出服”就东拼西凑地赶制了出来。大伙儿穿上一看,倒也有模有样。
有了这次体验,队员们一发不可收拾,又做了大量民族服饰,有蒙古族的、藏族的、傣族的、土家族的……总计100多套。
为了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团还增加了跑旱船、抬花轿等传统节目。
制作这些道具是个大工程。
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70岁的队员邓光明就骑上三轮车到处“淘”花轿用的竹竿。满车的竹竿太长,老人愣是拖了7公里才到家。到家后来不及喝口水,就埋头干起来,锯竹竿、打磨竹片、绑绸子、糊彩纸……半个月后的社区演出上,旱船、花轿满场跑,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重获新生
队员们无论有什么烦心事,只要音乐一响,立刻精神抖擞。何金荣更是在这里重获新生。
开朗、爱笑,这是很多人初见她的第一印象。可大家想不到的是,何金荣是一名癌症患者,曾做过9次手术,病情折磨得她一度崩溃。自从来到了艺术团,她简直变了个样。
唱歌、跳舞、设计服装、保管道具……何金荣将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她59岁,是团里年龄最小的队员,被大家笑称“大管家”。一有活动,她总是最早到达集合地,穿梭在人群中,将每一项任务安排清楚。如果演员临时有事,她还会上场补位。
何金荣喜欢设计。有时灵感来了,放下碗筷也要将构思画出来。家人打趣她“着魔了”。“每当别人夸奖我设计的衣服时,感觉特别满足。”何金荣眼睛里闪着光芒。
如今,何金荣成了大家的知心姐姐。谁有困难,她都伸手帮一把;谁有想不通的事,她耐心开解。从何金荣身上,大家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义务演出
华油社区老年艺术团经常到乡村、部队、敬老院等地义务演出。除了表演外,不少人还做起义工。与老人们一起唱歌、跳舞、扭秧歌。表演完,队员们还给老人洗头发、剪指甲,帮着清扫垃圾……
这两年因为疫情,艺术团的表演活动能减则减,但敬老院是个例外——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准儿会去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敬老园的老人们也盼着他们,每次看到他们,都兴奋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一次次演出、给予别人帮助中,队员们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有一年正月十五,正赶上雨夹雪,艺术团的队员们一上午演了5场,浑身都湿透了,但没有一人叫苦。“一看到热情的观众,心里立刻就暖和了,也不觉得累了。”队员涂富华说。
多年来,艺术团队员遇到事情都一起商量、一起行动,共同分享浓浓的快乐。“我们是一个团队。”在交谈过程中,涂富华不断重复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