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7日
第06版:06

曾庆超 能帮一个是一个

本报记者 寇洪莹

从人人找的“小曾”,到人人尊敬的“曾大夫”,从茂密青丝到头发稀疏,42岁的曾庆超作为青县一名乡村医生,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青春,洒下了热血。“有时给别人看病,也是在治愈人的心灵。”这句话不仅是曾庆超个人职业生涯的写照,也是整个家庭待人处事的缩影。

一天徒步六个村看病

时隔10多年,那场大雪曾庆超仍印象深刻。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只身一人,背着装满药的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茫茫雪地中。那一天,他徒步转了6个村,为20多位病人诊疗。

“这都是事先跟病人约好的,不能耽误!”从1999年曾庆超成为金牛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开始,病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就总是最靠前的。那时,他在村里住着,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天气多么恶劣,如果有病人家属来叫他去家里看病,曾庆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出诊多了,金牛镇十里八村的谁家门冲哪,曾庆超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能更好治病救人,曾庆超精进医术,多次到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地医院进修深造,学习针灸、按摩等中医技术。遇到生活特别贫困的,他常常不收取一分费用。

“小曾,在吗?”那些年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头一天看病拿好药,第二天,曾庆超再入村入户,把治疗送到病床前。

扎根基层20多年,曾庆超还经常带领医务人员参加义诊和扶贫活动,为百姓答疑解惑、解除病痛。后来,他成为政协委员、卫生院副院长,开始关注社会养老,为乡镇卫生院改革等问题奔走呼吁,建言献策,对青县医养结合工作牵头撰写政协提案,并身体力行学习技术推进国医堂建设,发展医养结合业务。

青县首位捐髓者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生老病死,更能深刻体会给予生命希望,是多么可贵!”刚参加工作第三年,中华骨髓库面向全国征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曾庆超主动报了名。为了方便组织联系,15年来,他没换过号码,并且每天24小时开机。

2018年6月一天,他接到红十字会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而此时,妻子郭玲玲正在住院,即便如此,曾庆超还是选择了捐献骨髓。

他的妻子郭玲玲在青县邮政局上班,2013年前患上了脊髓炎差点高位截瘫;5年前又做了甲状腺癌手术;3年前又得了脱髓鞘,多发性脑硬化。多年来,他陪着妻子奔波在各大医院求医问药,精心照料着妻子。

妻子是感性的,那一刻曾庆超没有明说。这么多年,妻子经受病痛折磨,父母年迈、孩子尚小,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曾庆超的身体可不能再出任何岔子。妻子也是善良的,等沧州市红十字会再次打电话来时,妻子也终于理解了他:“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吧,但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捐献造血干细胞前要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可长年的工作劳累和饮食不规律,让曾庆超患上了轻度的脂肪肝。为了不影响捐献,他开始节食、锻炼,一个月,减掉了3公斤。再次体检时,轻度脂肪肝消失,身体完全符合捐献要求。

2018年11月27日,曾庆超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骨髓,也成为青县第一个捐献骨髓的人。“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能够让一个人的生命延续下去,我心中有种幸福感!”

传承助人精神

“别人来找你帮忙,有时是不得已,能帮一个是一个。”曾庆超耳边常常响起父母的谆谆教诲。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不管谁有困难都会伸手帮一把。

平日里,家里以种地为生,但邻居们碰到需要用钱的难处时,父母即使生活艰难,也会慷慨解囊。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穿不上鞋,母亲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纳千层底。看着小朋友穿着新鞋蹦蹦跳跳,母亲由衷地开心。曾庆超记得,在老家后邻住着一位老人,一生未娶妻,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农忙时,父母经常会带着他们去帮忙干农活,做了饭,也会给老人送过去,这样一照顾就是10多年。

从小耳濡目染,曾庆超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当曾庆超告诉父母,自己要捐献骨髓、救治他人时,二老拉起了他的手:“孩子,咱如果能救就去救,你是咱家的骄傲!”父亲简单的一句话,让他帮助别人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力传承。曾庆超和郭玲玲育有一子,每到周末经常五六个同学凑在家里学习,听说其中有个同学要辍学,儿子多次劝说,最终让同学重拾信心,重返课堂。

曾庆超的家庭在助人中温暖着大家,大家也在“奔赴”着温暖着这个小家:妻子看病时,同事朋友知道曾庆超经济困难,争相资助;母亲手术后回家,父亲不会做饭,邻居们争相送饭……正应了那句话,爱出者爱返。

2022-05-1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7185.html 1 曾庆超 能帮一个是一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