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第06版:06

茅草洼里瓜果香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施境学

沧县刘家庙乡茅草洼村,一片涝洼荒地里,几个温室大棚甚是醒目。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朱伟,在这里种下了瓜果飘香的希望。

1979年出生的朱伟,是土生土长的茅草洼人。结束16年的军旅生涯后,去到张家口种植土豆,朱伟对农业感情深厚。

返乡创业,同样将目光瞄向了土地。但与其他人挑着好地搞种植不一样,朱伟却将目光锁定在了村边的60亩涝洼荒地上。

“你这不是胡闹嘛。”“开玩笑,这边本身地就碱,不能做耕地,种玉米、小麦都不行,就别提更‘娇气’的蔬菜了。”冬春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夏秋则是芦苇的天下,听说朱伟要在这涝洼地上建温室,家里的反对声一阵高过一阵。

朱伟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儿。他看中的,是这里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一个改造方案,早已在他心中成形——朋友陈瑾从事大棚种植多年,探索出了无土栽培模式,正能解决这盐碱洼地不长作物的问题。

“无土栽培,说白了就是不用土来种地。取而代之的,是用农家肥与秸秆等腐熟配比后的基质。”朱伟说,之所以选择基质栽培,除了要改变地力,他还想做到废物利用、生态种植。

如果在原来土地上种植,想要结出好果,不仅要改良土壤,后期管理中施药、施肥也在所难免。

“不少人都知道水肥对作物好,殊不知,施肥多了,对土地也是一种负担。有时候肥、药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残留在土壤中,积累得多了,就形成了土壤污染。”这样的情况,在种植中并不少见。

“如果用基质来种植,就不一样了。它的原料是农家肥、秸秆,都是咱农村常见的废弃物。把这些东西打碎后,按比例腐熟、加工,不仅环保,而且可持续,一次投入可以用3至6年。”

种植时,先在地上铺上一层膜,这样可以防止水肥流失。其后,再在膜上铺上25厘米厚的基质,就可以定植作物了。“基质,就相当于营养丰富的能源库,后期管理,就不用再上底肥或者冲施肥了。”

除了营养丰富,换茬方便也是无土栽培的优势。

土培的棚室,一季种植结束后,需要晾地,再重新施肥,还得等待土壤回温。但无土栽培就省去了这些工序。“换茬时,今天起完秧,就能在穴里再定植新苗,又方便又省事。”

去年,3座温室在这里拔地而起。可谁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近一年多的时间中,朱伟深刻体会了农业的甘苦滋味。

在涝洼地建温室,首先要解决地势问题。想到往年这里一下雨就涝,朱伟足足垫起一米多高的土,还修了1500多米的排水沟连通周边河渠。

腐熟基质,用机械翻拌不均匀,就只能靠人工一铁锨一铁锨地翻,又累又晒。着急把基质上到地里,但发酵程度却并不理想,还出现了烧坏苗的情况。

朱伟没有放弃,同合伙人陈瑾一个个攻克难题,一点点试验基质。终于,涝洼地上也有了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第一茬,他们尝试着种了西红柿,虽然产量并不多,但品质却没的说,获得了周边不少百姓的认可。大伙儿都说,没想到这无土栽培的果子,比从土里长出来的还好吃。

这一茬,合作社的甜瓜正是上市旺季,棚室里满是清甜的瓜香。由于无土栽培,各地块间营养均匀,这里的瓜不光果形周正、个头平均,糖分也比普通的瓜高出两三个糖,引来市区的商超竞相收购。

尝到了无土栽培的甜头,朱伟还计划着再新建几个棚室,将种植规模扩大。他的带头尝试,也改变了不少茅草洼人的看法。工人到这里打工,不仅挣到了钱,还慢慢学起瓜果管理技术,也萌生了建棚种菜的念头。

看到了茅草洼村的种植潜力,朱伟还计划着在基地周边建设小型蔬菜交易市场,将这绿色种植产业越做越大。

2022-05-18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施境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7303.html 1 茅草洼里瓜果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