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在城市生活了十几年,却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他不是地道的农民,却比一般农户更懂得科学种田。大学毕业后,“90后”青年戴平舟偶然与极飞无人机相遇,从此便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从土地测绘到农业植保,无人机载着他的梦想在广袤大田疾飞,洒下科技兴农的期冀——
“90后”青年玩转无人机
“嗡”——地头上,一架无人机快速转动旋翼,缓缓远离地面,飞向青青麦田。
这是泊头市交河镇的土地。站在地头上,戴平舟的目光随无人机移动,不时查看手机屏幕,双手却并无操控动作。此时,空中的无人机没有因为无人指挥而松懈下来,一直在麦田上空笔直前行。所到之处,药剂如雾般喷洒到叶面。
眼下,正是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身为泊头旺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戴平舟一天到晚都长在地头,指挥着无人机“军团”植保作业。
眼前的无人机不是个小家伙,可在戴平舟面前,却犹如玩具般听话。更让人好奇的是,没有人操控,为何它就能这么“乖乖”地工作呢?
戴平舟说,这都要得益于他们引入的智能管理平台。
“每次正式飞防前,我们会先到地块测定飞防区域。无人机空机起飞,定位飞防区域后储存到智能管理平台,然后在平台上设定作业路线。这样,载药飞防时,机手只需在手机上设置好起飞高度、速度、喷幅等参数,机器就能自动在定位区域内按路线飞防了。”戴平舟说,采用这种智能管理模式,一个架次就能飞防60多亩地,又快又省事儿。
算起来,戴平舟与无人机为伴,已有七八个年头了。
1990年出生的他,是青县新兴镇人,小学时,随父母到浙江宁波生活。因热爱电子机械,去北京上大学,选择了机械工程与电子专业。2014年,怀念家乡风物的戴平舟,从北京回到青县,在一家土地测绘公司从事土地确权工作。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无人机。小巧的机身,在地头飞上几圈,竟能把土地面积等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不光省却不少人力,还精准无比。
随着对无人机的了解深入,他还发现了问题。土地确权使用的是测绘无人机,搭载RTK定位飞行控制系统,所以精准无误,可不少植保无人机却没有这么先进的操作系统,作业时不是小面积重复,就是喷药不均匀。
“能不能把RTK系统,应用到植保无人机上呢?”他多方打听,听说广州极飞无人机公司率先将RTK技术带入植保无人机领域,还开发了一套全自主系统,便立刻和厂家联系,引入极飞植保无人机。从此,戴平舟一脚踏进了科技兴农的大门。
坚守地头改变耕作方式
从土地测绘转向农业植保,虽然操作技术相似,可戴平舟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彼时,植保无人机尚属于新兴事物,不少农民对此知之甚少。再就是流转土地的大户少,农户们的地块小,分散作业难度大。
“地块散也没关系,只要人们能接受,咱们有一块飞一块。”他决心不小,还和植保站合作,带着团队免费帮老乡们喷药,让农户实地感受这种新型植保模式。
“一架植保无人机可装载16升药箱,喷洒效率能达每小时100亩左右。机器的智能离心变量喷洒技术更能让农药均匀、精准地喷洒在每一株植物上,减少30%农药使用、降低90%水源浪费。”那时,每到一处他都悉心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无人机飞防的优势。
随着植保团队的不断壮大,戴平舟还引入智慧农业监控管理项目,为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飞手们外出作业,他会在后台上设定好作业标准,确定速度、高度、亩用量等指数。作业时,如果飞机的操作超出或低于设定范围,后台会发出警报,提示作业数据异常。这样数字化管理,不仅能确保机器安全作业,还极大保障了作业精度。
如果去不了地头,他也能通过电脑上实时更新的作业数据,了解田间情况。
随着戴平舟不断在无人机植保领域深耕,无人机的作业面积也从几百亩发展到上万亩,从青县延伸到了泊头等地。他还先后引入更新的机型,单台载药量也由最初的16升提高到了三四十升,作业效率大大提升。
精准测量,喷洒全面到位,越来越多的人对无人机植保有了新的认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作业中,隔壁地块的老农已在自己背的喷雾器里配好了药剂。看到他飞无人机,干脆把喷雾器放到了地头,对他说:“有这个东西,我们还自己干活儿干啥,你把我家的也都喷了吧。”有时到村里做飞防,村民不光带着他们指认地界,还送水、送饭,让他感到了满满的信任。
成就感,也不少。夏季高温高湿,病虫害发展快。有时候,还有突发的急活儿找上门。前两年,廊坊一地玉米突发二点委夜蛾虫害,戴平舟二话不说,就带着植保团队去了,作业两小时,虫害治理就有了成效,不消两三天,就把虫害整体控制住了。
点点滴滴,让他对脚下的土地多了一份依恋,也多了一份责任——尽己所能,带动起更多人,转变辛劳的耕作方式,让农业更加智慧、现代。
规范服务培养新生力量
这几年,戴平舟与他的无人机团队疾飞在我市广袤田野里,守护着玉米、小麦免受病虫害侵袭。赶上农忙时,早晨五六点钟就要到达地头,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家更是常态。
总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甚至老家的人还劝他,有这些钱,养些羊不好吗?
“原来是家家户户种上三五亩地,播上就不管了。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法,不仅能提高田间管理水平,还能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也是戴平舟坚守无人机领域的初心。
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土地整合和农户接受度的提升,他越来越感受到,无人机飞防的活儿比原来好干了。比如以前,一台机子一年也就作业几千亩地,现在单台作业面积能达到2万多亩地。
然而,行业风头正劲,伴生的问题也不少。农民购买力不足、缺乏统一作业标准和规范、飞手培训不规范、机具维护和保养工作繁琐……都是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人人都知道这机器好,飞起来不仅省时、省工、省水、省药,还能及时抑制田间病虫害发展。农业规模化发展,离不了它。可机器真买回家,谁来用?咋样才能用好?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入行的人太多,植保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是今天飞防完,明天就找不到人了,以低价扰乱市场。
面对这样的问题,戴平舟选择主动出击。他不断完善机器性能,规范操作流程和监管模式,还定期组织大户到飞防现场参观,示范专业化、规范化飞防服务。
解决当前飞手短缺的现状,戴平舟还主动担起老带新的任务。
地形不同,是南北飞,还是东西飞合适?这些都不是只靠嘴能说清的。就得在地头上,实际带着飞手察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飞防经验。怎么安排地块能减少转场时间?如何规划起飞数据?飞防效率怎样可以提升?他手把手地教,将几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让更多年轻人加入科技兴农的队伍。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年轻人的助力。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人回到土地,同样可以在农业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戴平舟的“疾飞”人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