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我痴迷家乡的文化艺术。”54岁的张中正是“张陶窑”第十九代传人。他不仅继承了先祖留下的传统技艺,还将南皮文化融入瓷器之美,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南皮瓷”。
把南皮文化融入作品
南皮县双庙村文旅小镇,张中正在他的陶艺体验馆,带领前来参观的人做陶艺。“大家知道‘小心翼翼’这个成语,和咱们南皮有关吗?”张中正边在瓷器上写成语典故,边讲解成语故事的由来。
在体验馆的陈列架上,一套地方文化茶具八件套非常醒目,这是张中正创作的第一个带有南皮文化元素的作品。他把跟南皮有关的成语典故例如“穆如清风”“浮瓜沉李”等用毛笔写在上面,每个成语故事,还给配上了一幅画。
“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度不过4厘米,这比在大瓷器上作画,难太多了。不仅要把每一个字写清楚,还要在方寸之间,把画面画清晰。但是,一想到这是在传播南皮文化,这些困难就都不算什么了。”张中正说。
体验馆里还有很多和南皮有关的艺术品。双庙村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故乡。张中正把历史上描述张之洞的诗词,用自己的书法和书画技艺,写到、画到了瓷杯或者瓷瓶上。“茫茫钓鱼台,幽幽寒冰井。五百年渤海郡,三千载古皮城……”诗人刘小放写的《南皮赋》也被张中正一字一句刻在了瓷壶、瓷杯上。一个瓷壶作品上还配上了张之洞、贾耽、尹吉甫等南皮名人形象。
“我是南皮人,与张之洞同宗同源。这些作品是我献给家乡的礼物。”张中正说,他的手绘陶瓷作品,一定要体现南皮特色。
政府支持建起工作室
来自景德镇的纯净瓷土,经过张中正无数次抚摸——拉坯、制模、定型,画上鲜活、生动、温润的花卉山水,在上千度的高温里浴火重生。
张中正从小就喜欢制陶,这与其家族传承密不可分。据了解,张陶窑始于明初永乐人口大迁徙时期,位于南皮县城西大运河畔,主要生产砖、瓦、瓷等建材产品。永乐五年闰七月,明成祖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全国各地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其中,就有张氏西门始祖张孝友。
历代张氏家族的匠人们,默默秉持着造物之理与制器之道。张中正从祖父张本、父亲张立那里,学得一手制陶瓷琉璃瓦的绝活。
后来,张中正又学习了书画。他擅长写意山水、花鸟,因为作品透着一股清雅之风,瓷都景德镇的不少瓷器厂都邀请他到当地瓷器上作画。可是,这对张中正来说,只是一种简单的作画,并没有赋予太多情感。“做书画这么多年,很多时候都是在给别人画。我心中一直有个念头,为何不自己烧制陶瓷,在上面书画南皮自己的故事?这种自豪感,在景德镇画多少陶瓷都没办法比。”
张中正是幸运的。南皮县重视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历史名人张之洞的故里双庙村建起了文旅小镇,还特意为张中正建起了工作室,他因此有机会将自己的特长和南皮文化结合起来,参与到地域文化建设和传承工作中。借由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环境,张中正做出了很多绘瓷,有花瓶、盘盏、茶具等,它们一个个文静儒雅,流光溢彩。
让更多人爱上“南皮瓷”
“我有责任、有义务将南皮运河畔的瓷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这样的信念下,张中正不断探索手绘陶瓷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近两年,他偏爱难度较高的高温颜色釉写意画创作。大写意画与高温颜色釉结合属于近现代的稀缺工艺,用柔软的毛笔蘸很稠的釉料,在干干的泥坯上很滞笔,成品率也极低。经过反复打磨,张中正创作的高温颜色釉写意画温润如玉,釉如凝脂,肌理细腻,异彩纷呈。
张中正积极参加各种展览、比赛。其中,作品《葫芦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原创瓷绘一等奖和创新奖。他的成语茶具被大量生产,作为文化礼品由南皮县委、县政府赠送给外地友人。葫芦、石榴、莲花、奇石题材茶器系列作品被作为国礼级艺术品赠送印尼、新加坡、文莱、尼泊尔、瑞典、希腊、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大使及友人收藏。
生活中的张中正非常接地气,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抖音、微信等平台录制了多条展示“南皮瓷”的视频。伴随着他的解说,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南皮瓷文化的魅力。“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南皮瓷’,更希望大家通过我的瓷器,爱上南皮文化。”张中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