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生产味精的公司,却能卡住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脖子?
听上去难以置信,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一家叫作味之素的味精厂,在制造味精时产生的副产物ABF膜,被员工发现可以做出拥有极高绝缘性的树脂类合成素材,这是制造高端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这种材料市场不大,技术门槛非常高,味之素公司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几乎没有替代品。
一家以做味精起家的公司,就这样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不可忽视的材料供应商。
类似的例子很多,一些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在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这有点类似于“隐形冠军”——它们大都是中间制造商,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甚至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垄断话语权。
这就是“专精特新”的威力。
去年以来,“专精特新”屡次在高规格会议上被提及,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财政部、工信部都明确提出,将在2021—2025年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促进这些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示范作用。
不得不承认,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既有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杀手锏”技术的问题。
比如,一些产业核心零部件、材料、工艺的产业基础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需求侧变化,数字化基础技术体系薄弱,自动控制与感知、核心软硬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基础科学存在短板、底层基础能力不足;对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与主导权较弱,从“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不畅,等等。
“专精特新”目前专注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领域。因此,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摒弃规模崇拜,拒绝多元化诱惑,专注于细分市场,建立竞争优势,更要有“与时间做朋友”的耐心。
大量“小而专”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时间短则十年,长则数十年。大国间的竞争,固然需要大公司,但更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单打冠军”,这也是培育“专精特新”的一生一世——要专注,不盲目求大、求多元化,要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一个细分领域。
可见,只有尊重规律、注重工匠精神,才能在时间的河流中淘洗出真正有价值的“专精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