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到献县本斋回族乡孟各庄村采访古桑林保护,碰巧赶上村里召开党员代表会,10多名党员代表在村“两委”为村子发展提建议。记者意外得知,孟各庄村这些年的变化,跟30多年前的“老规划”有关。
“今天,我召集大伙儿过来,主要是想把这两年村里的建设情况交个底。2020年,咱村一共硬化路面1950米。2021年,硬化了3300米。目前,村里80%的街道都硬化了,今年计划把剩下的两条大道再修好。咱村是纯农业村,没有集体收入,修路多亏了大伙儿出力。”村党支部书记王荣海开门见山。
“别着急,咱一点点来。村里30多年前就有规划,家家盖房盖得规矩。要致富,先修路。路修不好,没法进行下一步。”沧州市人防办驻孟各庄村第一书记李济广接着说。
“李书记,你来孟各庄不到一年,啥事都瞒不过你,没想到连村里的老规划你都知道了。”村委会委员常艳觉得很意外。
“我驻村不能天天光在办公室里坐着,村里有啥难题,大伙儿有啥呼声,必须入户实地了解。一次,我去一位村民家走访,他家老人告诉我,这村街道之所以这么直,是因为多年前村里就已经做了规划,当时就为了以后村里好打造。规划里写着:以村‘两委’南面第一家为中心,周围的地基都要比前一家低10厘米左右,这样,既有利于村里排水,街道也整齐。刚来时我还觉得纳闷,这村的房子怎么盖得都这么齐,原来大伙儿都在执行‘老规划’。”李济广打开了话匣子,“你家不多占,他家不随便抬高宅基,没有纠纷、矛盾,村风能不好嘛!难怪现在村里干啥事,大伙儿都大力支持。‘老规划’已经从规划图变为无形的村规民约啦!”
李济广的话,说到了在场党员代表的心坎儿里,大伙儿争相发表建议。
“忒对了!咱村就是心齐,每次修路需要大伙儿捐款,你捐10元,我捐100元,人人都争着出份力。村里环境好了,受益的还是咱自己。”
“天热了,古桑林旁边文化广场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自行车都停在路边,影响车辆通行。可以把旁边没硬化的那片地平整下,用不着雇工人,谁在家没事搭把手就行。”
“西洼的700多棵古桑树是孟各庄的宝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搞乡村旅游不能仅局限于采摘,古桑林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有文章可做。谁家亲戚朋友手头有好项目,可以往村里引引。”
……
谈变化,聊发展,提建议,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党员代表们“碰撞”出许多新点子。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孟各庄村的发展思路也随之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