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滋润的两岸、沧州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出现一些全国著名的音乐家、著名歌唱家。臧玉琰就是其中一位。
1980年中央乐团曾到沧州演出,著名歌唱家臧玉琰那深情精彩的演唱,迎来观众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有人说他就是沧州人,所以此后编辑《沧州市文化志》时,我与他进行联系,互相通信,对这位著名歌唱家有了进一步了解。
臧玉琰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歌唱家,也是人们公认的著名男高音之一。他尤擅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处理深情细腻,追求表现作品的深邃意境,被称为中国“四大抒情男高音”之一。
臧玉琰,曾用名臧圣伦。1923年生于黄骅市吕家桥小吴庄村。1942年考入四川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
1948年,臧玉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毕业之前,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买德颐,这位生于富足家庭的南京姑娘,被臧玉琰那迷人的歌喉所吸引,此后风风雨雨相伴一生。
在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弥漫的战火,买德颐在台湾的姐姐让一家人、同时也请臧玉琰一同去台湾。尽管臧玉琰当时百般为难和不情愿,但又不忍和恋人分开,只好一起搭船去了台湾。
几个月后,臧玉琰获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他不顾很多人的劝阻和挽留,执意要返回大陆。经过海上的颠簸和曲折的迂回,终于在1949年10月中旬到达南京。
满怀对新中国的希望和对演唱事业的憧憬,他积极投入工作,先后执教于湖南大学音乐系、武汉华中师院。
之后不久,中国在教育界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单纯的臧玉琰觉得自己心中坦荡无愧,就如实向组织汇报了他去台湾的过程。但结果却是被怀疑,没有最后的结论而被闲置起来。
由于演唱专业突出,1953年,臧玉琰被调到北京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当时第4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将要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这是一个主题为反对侵略和战争、歌颂和平与友谊的大型国际活动。臧玉琰参加了我国“国际青年联欢节”选拔赛,虽然演唱精彩,但却因政审问题而落选。以后的重要演出,包括原本安排交响乐《沙家浜》的主要角色,都因各种原因而搁浅。
在“文革”期间,臧玉琰和全家被下放到江苏淮阴地区。这里有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也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臧玉琰先后在金属容器厂和干校劳动,据说臧玉琰的任务是放鸭子,鸭子竟然听从他的歌声呼来喝去。即使下放,在文化馆期间,他的主要任务也只是刻印些文艺演唱材料,不能完全投入心爱的歌唱事业。在此十年之久的人生黄金岁月里,他只能默默地用回忆和感觉来琢磨歌唱艺术技巧,研究气息共鸣的运用,而进行“无声练习”。他说:“虽然没有演唱发声,但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体会发声器官的歌唱状态,这种练习却使我受益匪浅。”
直至1979年,臧玉琰的恩师黄友葵教授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并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和音协江苏分会主席。她把臧玉琰调去,任声乐副教授,他的艺术之花才有了重新盛开的机会。恩师的器重和关心,展示才华的良好环境,使臧玉琰兴奋不已,他争分夺秒地苦练,硬是在半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先前的演唱状态和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来中国讲学时,听完臧玉琰的演唱后说:“你的歌声典雅漂亮,像清澈的泉水一样……”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借调中央乐团后的1980年春节晚会,臧玉琰第一次参加人民大会堂演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引起很大反响。
复出后的臧玉琰虽在暮年,但仍壮心不已,毕生追求的演唱艺术愈加辉煌灿烂,在全国各地演出不断。他说:“我要以全部心灵为祖国、为人民歌唱!”
他的声音纯净甜美,气息运用自如,总能细致地处理情绪和用准确的情感表达作品内容。特别是《牧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华亲爱的妈妈》等歌曲,用艺术感染力把人们带入意境。他的一些演唱已成经典,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和推崇。
2005年10月29日,沧州籍歌唱家臧玉琰因肾衰竭和心衰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的儿子臧雷说:“我父亲走得很安详、很平静,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他没有遗憾。”携手走过半世纪的臧夫人说:“臧玉琰性格刚强自尊,一辈子只喜欢唱歌。我和他1948年相识,结婚53年,几十年来我们相濡以沫,我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
臧玉琰一生淡泊名利,倾心艺术,我们在《中国歌唱大师名家经典》等专辑和网络上,仍能倾听他那醉人的天籁之音。他精彩的歌声永不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