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2年前因玩扑克被老师叫家长,在遭遇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的14岁男生,他的妈妈也离开了人世。
生命的逝去,惨剧的发生,令人警醒。
近些年,我们看到过太多亲子冲突酿成的悲剧,也总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玻璃心、承受能力差?
惨剧发生,究竟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过?
去年,西安市一个六年级女孩儿在被冤枉偷了老师的钱后,留下“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的遗言,从高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花样年华;一个撞碎了学校玻璃,担心挨罚的9岁留守儿童,也是选择背着书包跳楼,一了百了。有一个小男孩儿更是因为玩耍时不小心用废品手铐锁住手腕,怕被父母责骂,一直穿着长袖将手腕遮住,直到被勒得严重变形。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走入一条“无法跟父母开口”的死胡同?
是孩子不愿说,还是家长不愿听?
一位从事教育心理研究的资深人士透露,一些家长在家庭中从来不和孩子讲平等,而是“碾压”。因为占据“父母”这个身份,他们便高高在上,孩子则生活在被打击、被贬低、被怒骂的阴影下。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知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逆商。
直到有一天,当负面情绪堆积到无法忍耐时,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以破坏、伤害他人的方式向外宣泄;或是向内自我攻击,通过伤害自身,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人生为代价的方式来反抗和报复。
暴风雨前,并非毫无征兆,任何负面情绪压力都是在生活点滴中不断累积的。而在孩子认知有限的世界里,一次次叠加的失望,就会变成绝望。
在孩子的世界里,“死”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他们甚至会单纯地将它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我们总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房住,其实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信任。
孩子要的其实并不多,只需在遇到不公时,父母可以自始至终温柔而坚定地站在他们这边。在犯错时,父母可以先问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要开口就是斥责。
家应该成为一种依靠,一个港湾,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他们时,还有爸爸妈妈信。
希望做父母的都找机会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讨论一下生死,走心地聊聊日常。
告诉孩子:爸妈希望你有委屈就说,有困难就讲,有恐惧就倾诉。爸爸妈妈,永远和你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