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
第06版:06

运河两岸酒飘香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每念及家里的酒坊,54岁的殷沧鑫总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曾祖父勤俭持家,把家里的酒坊打理得风生水起。在沧州地界,提起“永庆和”“永顺和”殷家的酒坊,几乎无人不知。最红火时,市区的6家酒坊,其中一半都是由殷家人开办的。

到了殷沧鑫这一辈,制酒的老手艺渐已远去。酒,早已伴随着产业化生产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在他看来,这是对老一辈制酒手艺的最好传承。

运河水孕育沧州酒

不得不说,沧酒的发展,离不开运河。

沧酒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北宋。据记载,北宋熙宁年间,沧州每年酒的税收在10万贯以上,为此而设的征税点多达23处。足以说明,沧州人对酒的喜爱。

从那以后,到明清时期,沧酒,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清代袁枚称沧酒清冽、绵柔;大文豪王士祯过沧州,专门讨教;南来北往的人专门停泊在沧州,买了酒,喝够了,再带走宴请好友。但有研究者认为“南绍兴,北沧酒”,久负盛名的沧酒其实是黄酒。

殷沧鑫也不知道自己家的酒坊起源于何时,只知道他曾祖父那一辈就将酒坊建在了运河边上。这里取水方便,也是当年沧州城最繁华的地方,许多酒坊选址于此。

但他家酿的是白酒。

“酒坊和酒铺是合在一起的,曾祖父时叫‘永顺和’,后来分家,祖父开了一家叫‘永庆和’。”殷沧鑫说,当时买酒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粮食换。买酒,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并不奢侈。

靠着一门酿酒的好手艺,殷家的酒铺一直兴旺发达。老一辈用开酒坊挣来的钱在书铺街北头买下一座四合院,一溜12间房。前院卖酒,后院居住、酿酒。

一声“开酒了……”,引得人们排队争相去购买。酒香四溢,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愁,都在推杯换盏间,一饮而尽。

在殷沧鑫看来,自家的酒之所以广受喜爱,离不开运河的水。在他的记忆里,运河的水那么清冽、甘甜。

从酒坊到酒厂

运河边生长的人们,总是离不开武术这个话题。殷沧鑫的祖父殷泽霖,是商人,也是武者。

他拜师佟忠义,跟随其习练六合门派的武艺。尤其是双刀,舞得出神入化。

提起祖父,殷沧鑫不禁心生敬意:“当年,在佟忠义的众多弟子中,爷爷的武艺也属于出类拔萃的,七八个人和他过招,都无法近身。因为爷爷刀法技艺精湛,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位团长曾专门来造访,拜师学艺。后来,便有了抗日队伍里‘大刀队’的传奇,令日军闻风丧胆。”

后来,殷沧鑫家的酒坊规模越来越大,便将制酒的作坊迁到了当时的鼓楼附近,酒铺则仍在顺河街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后,殷家的酒铺也日渐式微。

但老字号的招牌依然闪亮。

后来,沧州建白酒厂,特意聘请殷泽霖为顾问,指导厂里的酿酒技术。殷家的制酒工艺也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传承。

胡同间寻觅往事

殷沧鑫说,顺河街以东缸市街、书铺街等依次排开,穿插在街道中的是独具特色的胡同,冰窖胡同、仙人胡同、卜家胡同、魏家胡同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其中的冰窖胡同因卖冰而得名。

殷家就曾有过一个冰窖。

“我们家的冰窖是和佟忠义等几家人合伙干的,就在缸市街的北面,很有名。那时候,‘藏冰’是大运河上的一大风俗。数九寒天,运河结成一尺多厚的冰层。人们把冰打成一块块的,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等到来年夏天,可自家享用,也可以拿出来卖。”他说。

殷沧鑫的童年记忆里,有运河、有街巷,也有自家的酒铺。院落里堆着的大酒坛,是捉迷藏的最佳去处。

但即使再顽皮,殷沧鑫也没出大格。在他印象中,祖父和祖母的家教很严,他们以言传身教影响着后辈们。

“当时,我们家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条件好,不缺钱。周围条件差一些的人家,爷爷和奶奶总是施以援助。也因此,爷爷在这一片的威望极高,街坊四邻有什么事都来找他。”殷沧鑫说着,还拿出了珍贵的“老物件”,那是上世纪50年代家存的票据,纸张泛黄,清晰地记录着殷家卖酒收账、出货的记录,还有可以放在手掌心的小小账本。现在看来,十分珍贵。

如今,顺河街附近的繁荣不亚于当年。夜色中,霓虹闪烁如繁星,洒满运河两岸。灯火阑珊处,是道不尽的沧州记忆、运河往事。

2022-06-07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533.html 1 运河两岸酒飘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