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
第06版:06

端午时节说范公

庞树生

端午节,一个怀念屈原、赓续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的节日。恰逢今年是范仲淹离世970年,二位圣贤都是于农历五月去世的,又都在洞庭湖留下过千古名篇,故思绪回溯,作文以纪念。

古有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在这里,屈子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越千年,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出身高贵,以身殉国,端午纪念,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一个出身贫困,死而后已,孔庙从祀,成为现实主义大师。他们的求索精神和家国情怀为世代文人志士所推崇。

屈原抱石投江历来有各种传说,原因也多有争论。亡国之痛应该是主要原因,但与他出身高贵、卓尔不群、追求完美的个性,大约也有一定关系。他才华超凡,入仕甚早,又有政治远见和判断力,在事关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都是判断正确的一方。可是他品性高洁,极度自尊,就像一只骄傲的孔雀,不懂得收敛锋芒,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姿态行走于官场之中,被人诬陷排挤流放就成了必然。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多愁善感,悲天悯人。所以,当秦国攻破郢都的时候,他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无法实现的“美政”理想,又找不到其他精神寄托。此时的他,正如范仲淹所说: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于是“宁葬鱼腹,不染尘埃”,投江沉沙便是这颗圣洁灵魂的唯一归宿了。

范仲淹一生三次沉浮,不坠青云之志,应该与他早年家贫、历尽坎坷不无关系。他一生只弹一首曲子《履霜曲》,人称范履霜。他的幼年与《履霜曲》的作者伯奇很相似,两岁丧父,母亲贫困无依,改嫁朱姓,所以改名朱说。也就有了后来“划粥割齑”的成语和5年苦读不解衣的典故。

据说范文正公写《岳阳楼记》是没有到岳阳楼的,受滕子京之托,把想象中的岳阳楼写得气象万千,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伟大的诗人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高手。其实没有滕子京所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也会出现在其他诗篇当中。范公借岳阳楼抒发报国之志,也成就了岳阳楼名扬天下。

范仲淹的清廉忍穷、孤傲和寡、直言进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与屈原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作品中多有流露:“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出身和成长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也许在逆商方面范公的抗打击和情绪自修复能力更强些吧,在履职的每一个岗位都能有所为。“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足以说明范仲淹乐观豁达,已至“宠辱偕忘”的境界。元好问说得好: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为宗臣,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他是真正实践了自己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发光发热、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更应追求推崇的。这与孔子给周易所写《象传》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亦是异曲同工。

圣贤千年人传颂,精神不死家国兴。时空转换,对话先贤,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

洞庭红霞白鹭追,

履霜一曲不己悲。

端午酒醒沉沙港,

高节屈子梦中回。

2022-06-07 庞树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534.html 1 端午时节说范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