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第05版:05

运河边古巷里 藏着一座百年老宅

百年老宅历经风雨

古宅老树新枝

窗户上的雨挡

瓦当上也有花纹

独特的房顶结构

老宅内的砖雕

运河东岸,建华街上,一处不起眼的院落,主人张英林、张兆林兄弟俩正在门前和老邻居攀谈。如果不是走进院子,很难相信,这是一处曾有五进院落的百年老宅。

张英林边带路边介绍:“爷爷张馨亭在西北做职业经理人,赚了一些钱。清宣统元年,爷爷重建了这处院子。从当时来看,建设标准比较高,所用的砖、木、石、瓦等材料,都是上好的,历经百年,遭遇兵燹,都没有损坏。”

古宅门前贴着春联:“四时美景从今始,白雪红梅迎福来”。张英林说,这处老宅能保存下来,要归功于爷爷的智慧。日本鬼子侵入沧州后,烧杀抢劫,侵占了很多民宅。当时,张馨亭在门外筑了一堵墙,用泥加麦秸涂在墙上,不知道的人走到这里,都认为是一堵墙,想不到里面还别有洞天。8年抗战,尽管日本人的军营就在附近,张家院的秘密却一直没有被发现。张家人过着相对安全的生活。

张英林打开门锁,推开双门的刹那,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迎面一座纯木质结构的门楼,上面雕梁画栋,两边刻的是荷花、莲叶,中间是葫芦花纹,雕工精美。张英林说,门楼上有正门,平时家人出入,都走门楼两边的甬道,只有从运河挑水进门时,才打开正门。

大门与门楼中间的门洞并不宽敞,放着过去人们常用的洗脸架、脸盆、肥皂、毛巾等物。

张英林介绍,老宅共10间正房,一间厢房,连房带院280平方米。走进正房,张英林指着屋顶说:“看,这是标准的四梁八柱的房子,大梁是柏木的。我看过沧曲书舍,那里的结构和我们的老宅差不多。”

房与房之间,以特级红松制作的板墙相隔。板墙历经百年,依然如故。走进其中一间卧室,土炕上摆着1只老木箱、1只旧皮箱。张兆林说,这是奶奶和母亲的陪嫁。

曾经的一切,已随岁月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中,这座老宅,似乎还保留着百年前的气息。

青砖灰瓦,四梁八柱,红色的木质门楼,院子里疯长的花草树木。房子角落里,放着的木榔头,那是清明节砸烧纸的;窗户外还有一层雨挡,那是怕雨水淋湿纸糊的窗户而特意安装的,白铁质地,德国货。

弟弟张兆林特意登上梯子,从厢房房顶揭下几块瓦来。房顶不同部位的瓦,雕饰也各有不同。有祥云,有花纹,更多的是没有雕饰过的灰瓦,在蓝天白云间泛着清幽的光。

古宅还有两个红色故事。一和青沧战役有关。这里离沧州古城西门不远。1947年6月,青沧战役前夕,解放军部队曾在这里居住。登城的云梯,就放在门洞里。他们从城墙西北角攻进沧州,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取得攻城首功的战士们。那时,英林、兆林的母亲给解放军战士烧水、做饭,一家人和战士们结下了很深的鱼水情。

二和抗美援朝有关。抗美援朝前夕,先后几批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都曾借住在他家。其中有个叫王景信的,大家都称他“参谋”,住在他家西头的一间房子里。那时,张英林2岁。听老人讲,工作之余,王景信常常哄他玩乐。上世纪60年代,还曾有部队干部来沧公干时,看望过他的父亲母亲。其中就有王景信,那时他已在海军政治部任职。

从爷爷张馨亭算起,这里住过张家四代人。英林、兆林的儿女都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住在这里时不觉什么,后来搬进楼房离开了,反而会牵挂。兆林和妻子每周都到老宅来浇花浇树、打扫卫生。今年春天,他们吃面条,特意来摘老宅的香椿。随着拆迁脚步的临近,不知道是否还能吃上明年的香椿。

香椿、花草树木们不管这些,还在恣意生长着,让这个百年老宅平添几分生气。

而建华街的老人们说,类似的保存完好的老民居,这一片还不只这一栋。

杨金丽 陈立新 宗增顺 摄影报道

2022-06-1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930.html 1 运河边古巷里 藏着一座百年老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