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第05版:05

李僧树:恒道村年轻的“老支书”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河间“兵支书”擂台赛上,李僧树侃侃而谈。

主人公心语:

农业大有可为,农村大有可为!付出需要精神,也需要能力。我愿意为家乡竭尽所能,哪怕遇到再大困难,我也乐意!

路通了,村绿了,流转后的土地盘活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日子好了,笑容多了……

河间市北石槽乡恒道村,这个冀中的普通村庄,因为一个年轻的“老支书”,变得活力四射。砖厂复耕,他苦口婆心,历时2年;修通道路,他不畏艰难,毅然担责;土地流转,他自担损失,尽心尽力……

他就是恒道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僧树,河间市第八届人大代表、2021年度“河北省千名优秀退役军人”。坚毅的脸庞,魁梧的身材,一身迷彩服,40岁的李僧树身上,依然有着浓浓的军人气质。

见不得家乡不好,他回来了

李僧树2001年参军入伍,担任过新兵副班长、连部通讯员、连部文书、重机班班长,多次受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03年退役后,他投身商海,一干就是11年。

这期间,每次回老家,他总感到难过:外边的村子一年一变样,自己的家乡却还是原来的面貌。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少耕地撂了荒。村路又窄又难走,秋后,路两侧长满半人高的荒草,剐蹭他的车,也刺痛他的心。

所以,当村镇干部找到他,想让他回乡任职时,他义无反顾地答应下来,尽管家人全都反对。

他知道这个担子有多重:村子各项建设都没起步,且正赶上村里的砖厂要复耕,老百姓不理解复耕政策,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那一年,他32岁,是当时河间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很多村民怀疑他的能力:“这小屁孩儿能干得了?”

李僧树的倔劲儿上来了:非得把这事办好!他绞尽脑汁想办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一着急上火,他的嗓子就嘶哑。整整两年,他就用嘶哑的嗓子一户户地做工作、讲政策……与此同时,拆迁拆违、筹资修路、建村“两委”办公室……诸多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两年的努力,最终换来复耕工程的顺利竣工。砖厂复耕后,为国家争取到187亩良田,政府的任务完成了,乡亲们满意了,他露出久违的笑容。

成立合作社,让土地生金

李僧树回村之初,村中大面积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跟村里老人一唠嗑,他了解到,男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只有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人们每年只种一茬玉米,还靠天吃饭。

怎么解决土地撂荒、以及留守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就业的问题?李僧树决定流转土地,让土地生金。

2014年10月,他成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先期流转土地400亩,种上苹果、梨、桃等果树。

李僧树的父亲是医生,家庭条件不错,他从小没种过地。看他流转土地搞种植,乡亲们觉得不可思议。果园虽然解决了乡亲们的就业问题,但年终算账,5年赔了600多万元。李僧树痛下狠心:砍掉所有果树,改种农作物。

那片果林寄予了他太多的梦想与希望。砍伐前,他走进果林,做最后的告别。眼里含着泪,他发誓:一定要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

改种小麦、玉米后,合作社扭亏为盈,利润逐年增长。曾经快“散伙”的股东们,又聚在了一起。一位股东说:“咱合作社走到今天,换了别人,早拍屁股走人了。也就李僧树,坚持到现在,值得信任!”

截至目前,村里流转土地1600余亩,乡亲们不仅有了流转土地费,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好。2021年,引进河北羊总管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土地真的生金了。

“网格化”管理助力疫情防控

今年初,面对疫情,在全员核酸检测中,李僧树从当兵的经验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网格化”管理办法:他自任总网格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网格长,分设14个小网格,小网格中设2名网格员,各网格员以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为主,直接面对群众,整个村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为了避免核酸检测中出现人员聚集情况,也避免村民因等待时间太长而造成焦虑心理,李僧树带领网格员分时段通知乡亲们。每次核酸检测,恒道村都井然有序、名列前茅。97岁老党员李志信坚决不要“特权”,坚持排队做核酸的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后,网友们称老人为“中国好大爷”。

李僧树有个特点:无论干什么,都有股“犟”劲,爱较真。砖厂复耕如此,修路拆违也如此。面对一次次艰难险阻,他就一个信念:跑断腿也要把事办成。

“付出需要精神,也需要能力。我愿意为家乡竭尽所能。”走在宽敞整洁的村路上,李僧树说,下一步,准备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壮大村集体力量,这也是他最大的梦想,“哪怕遇到再大困难,我也乐意!”

2022-06-17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931.html 1 李僧树:恒道村年轻的“老支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