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8日
第03版:03

两位村民编村志 留住历史忆乡愁

贾世峰 张 进

在中捷产业园区刘官庄村,村民杨金池的家里,有一间专门的书房,这里放着他与已故村民王金荣编写村志的所有资料。两人用了8年的时间,为即将消失的刘官庄村编写了村志。

刘官庄村在明朝永历年间建村,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捷产业园区历史最久的村庄之一。杨金池的祖父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杨金池从小就听老人讲村里的很多人和事。高中毕业后他开始外出工作,但他始终关注着自己的家乡。近年来,中捷的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知哪天,刘官庄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搬迁,但这样一个有着600多年的自然村落,不能说没就没了,总应该留下些什么。”杨金池说。

2014年底,他找到了同村村民王金荣,提出了想编写刘官庄村志的想法。年长杨金池5岁的王金荣,是村里的“故事大王”,对村庄变迁了解得较多。王金荣非常支持杨金池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想法有了,但怎样编写村志?从何处入手?他们首先买了周边十几个县市的地方志,一方面作为查阅资料的书籍,一方面准备参照县志的编写方法“照猫画虎”。

由于可供查找的资料极其有限,两人决定还是以口述历史为主导,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刘官庄的人和事。两人进行了简单分工,王金荣主要负责寻找村里的老人,整理收集村庄往事,杨金池则主要负责查找文字资料和村志的起草、撰写。

“我们俩都是中学毕业,编写村志对我们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杨金池说。

当初,他们想得很简单,即便最后不能成书出版,能够整理成文字,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两人没有休息日,把打工之外的业余时间用于编写村志。由于很多村民已经离开了刘官庄村到外地定居发展。有时,为了求证一个人名、一个事件,他们会往返数十公里,找原来的村民讲述村史。

杨金池说,编写村志的工作他们坚持做了两年多。其间,采访健在的村庄老人,整理村庄老物件,了解村庄发展史,两人做了大量工作。

“越写,我们俩越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出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无用功,感到非常迷茫。”两人写着写着,停了下来。

2016年,一个消息传来,刘官庄村确定要搬迁了,这让两人坐不住了:“搬迁一旦完成,这个600多年的老村将消失。以后,人们说起自己的家乡,还能说些什么呢?当人们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时,是否还记得刘官庄的旧闻老事?未来的年轻人是否会将自己是刘官庄人的印记渐渐淡忘?”

时任中捷产业园区一分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张金良了解到两个人编写村志的事情后,明确表示将支持两人做下去,并联系当地的文史工作人员,帮助两人完成村志的编写工作。

两人加紧收集各种资料。到2018年,已整理了几大档案袋的资料,完成了十个章节十余万字抄写整齐的手稿。为了这部手稿的准确性,杨金池对许多地方反复修正,有的章节段落抄写过十几遍。除此之外,他们还收集了大量的老物件、钱币、地契等实物,同时请人拍摄了插图照片。其中,还有刘官庄的房子、道路及农具等。

2021年,在村志即将完成之际,王金荣外出务工回家时不幸发生车祸去世,王金荣的突然离世让杨金池万分悲痛。多年的合作,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编写完村志的决心,他决心尽力编写好这部村志,完成王金荣未竟的心愿。

这时,刘官庄村的搬迁工作也已经开始,300多户村民中的绝大部分村民开始搬离这块故土。有的村民找到杨金池,叮嘱他:“成书后一定要给我一本,会和家谱一起留给后代。”

经过近两年反复地修改、核校,刘官庄村志已经全部完稿,现在正在进行最后的审校,不日将交付刊印。这两位农民的愿望也即将实现,他们的心血会随着这些文字慢慢留住刘官庄人的记忆,留住那份乡愁。

2022-06-18 贾世峰 张 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983.html 1 两位村民编村志 留住历史忆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