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第06版:06

郭艳宗 “兵支书”建功“新战场”

本报记者 杨静然

主人公心语:村干部是百姓的“当家人”,要全心全意地为百姓着想,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

7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坚持围村转悠一圈,看看哪里需要改进;7年来,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村委会,最后一个离开;7年来,他把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把乡亲们的事放在第一位……他,就是献县小平王乡元昌楼村党支部书记郭艳宗。

元昌楼村的村民们从未想过,当年村里这个“穷后生”好不容易参军跳出了农村,退伍后竟然又回到了农村;更没想到的是,曾经的“贫困村”“落后村”,在郭艳宗的带领下,如今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也因此,郭艳宗多次荣获“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开渠引水

解决灌溉难题

今年46岁的郭艳宗,1995年12月应征入伍,在陆军某部当兵3年。其间,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获得过一次团嘉奖。

1998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郭艳宗,一直在县里谋生计,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买卖。几年后,乡党委领导找到了郭艳宗,要选派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元昌楼村人,他深知这副担子有多重。村民们戏言当时的元昌楼村是“一穷二乱人心散”:村民收入低,纠纷多,人心涣散。但郭艳宗没有退缩:“既然组织信任,我就要好好干。”

2015年,他正式当选元昌楼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之初,郭艳宗一心想要为村里干一番事业。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把他给难住了——每到雨季来临,全村街道就陷入一片泥泞,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但当时,不仅村集体经济薄弱,县乡财政支持也有限。

“没钱也要干。”郭艳宗的决心感动了其他村干部,也感动了村民,班子成员慷慨解囊凑了约两万元,村副书记栗艳华把自家准备盖房的砖和石子捐了出来,全村老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这样,村民齐上阵,把村里所有排水管道全部整改完毕,解决了困扰村里多年的排水难问题。

今年,元昌楼村作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郭艳宗带头从腰包里拿出5000元钱,还发动哥哥和侄子。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捐款约20万元。目前,17条道路硬化正在施工中。

元昌楼村在小平王乡是个大村,全村有2700多人,耕地面积11000余亩。灌溉难、灌溉贵,是困扰村民的又一难题。那些年,村民失去了种植的积极性,甚至有的放弃了种粮,选择外出打工。

其间,郭艳宗和村“两委”也想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2020年,在乡党委的带领下,他借助滹沱河生态补水优势,通过“以土抵费”开渠引水。

郭艳宗和村“两委”干部带着老党员、退役士兵等,仅用10天时间,开渠3000余米、清淤5000立方米,有效灌溉耕地8000多亩,一下子解决了村里的灌溉难题,还节约了40万元的电费。

那一年,元昌楼村粮食大丰收,田地上的郭艳宗比村民们还要高兴。

防洪固堤

扛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汛期未到,村民们却总在河堤上看见郭艳宗踱步徘徊。原来,元昌楼村作为泛区48村之一,到了雨季,防汛是首要任务。

元昌楼村位于小平王乡最西面,与上游武强县接壤,滹沱河行洪道右堤有几公里贯穿而过,是防洪护堤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两个闸口,封堵后又被淤泥冲开。

“两个小闸防不了大水,如果形势严峻,极有可能在闸口处溃堤。”每年一入夏,防洪防汛就成了郭艳宗心头的大事。

2016年夏,献县出现持续性降水天气,元昌楼村临近的两处闸口不及时堵上,后果不堪设想。但这两处闸口又深又窄,大型机械不能靠前,只能靠人工封堵。来不及考虑,郭艳宗就来到了堤坝前,闻讯而来的还有村里26名党员和30多名群众。大家拿着铁锨、编织袋巡堤,为十多公里的长堤加固,排除了全部险情。

郭艳宗开来一辆厢货车,把红旗插在车上,说:“只要红旗在,就知道我们还在堤上,大伙儿就能放心。”

那段日子,他和村里的党员群众,在防汛一线驻守了10天10夜,全力以赴守堤固堤保安全,圆满地完成了防汛任务。

今年,郭艳宗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汛期的工作——在堤坝上搭建执勤点,全村党员干部全天值守在堤上,每天排查隐患。为防汛,做好充足准备。

为三千百姓

当“外卖员”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郭艳宗不顾个人安危,为大家跑前忙后的温暖画面至今仍在村民们的脑海中回荡。

近3000人的大村没有一户聚集拜年,白事全部简办,红事全部推迟,没有一个疫区人员和外地人员进村,全村各项工作组织严密、有条不紊。

这是疫情期间的元昌楼村。村里一切“安好”,郭艳宗功不可没。为了防止疫情输入,他不顾个人安危,每天义务驾车到县城为村民采购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并免费送到家门口。疫情防控期间他还带头捐款捐物,购买了大批消毒液等防护用品。郭艳宗用他的旧汽车改装成电消毒车,为元昌楼每个角落保驾护航。那时,郭艳宗是全村人的“外卖员”,他送货的车,承载着三千村民的希望。

郭艳宗总是说,当过三年兵,一生做先锋。他那宽厚的肩膀挑着为村民谋发展的重担不断前行,从未停歇。

2022-06-2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051.html 1 郭艳宗 “兵支书”建功“新战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