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3日
第06版:06

“从这个角度拍, 光线好”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孙希旺

运河区南陈屯镇肖庄子村,运河水从冯秀梅的葡萄采摘园旁流过。

“从这个角度拍,光线好!”声音从葡萄采摘园里传来,说话的正是60岁的冯秀梅。

这是夏至前的一个清晨,和往常一样,途经的人们被运河岸边的这片葡萄园吸引,他们照着门口的号码,给冯秀梅拨通了电话。

虽然还不到葡萄成熟的时候,但冯秀梅还是答应了对方进园游玩的请求,并从家里赶了过来。

最近这两年,像这样的电话,她不知接了多少。

冯秀梅家的葡萄园种了得有50多年了,她说,肖庄子村的葡萄种植历史更久,能追溯到清朝。那时候,村里好多人家种葡萄,葡萄园沿着运河岸边,从村这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直到头些年才少了些。

“早些年,运河岸边全是小土路,别说有人来玩了,就连往外运葡萄都不方便。”在冯秀梅心里,村里种葡萄的人之所以越来越少,和路不好走有很大关系。

“这两年大不一样了。运河两岸越修越好,堤顶路直通市区,每天都有好多人来这儿遛弯儿。”正因如此,几年前,冯秀梅把葡萄种植园改建成了采摘园。

从那时起,每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冯秀梅的葡萄园里就没断过人,不光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也前来拍照。

冯秀梅一边做园主,偶尔还会客串一把模特。一来二去,她也慢慢学会了一些门道。比如什么时候顺着哪个角度拍,光线最好;想要拍蜘蛛网,喷点儿水往往能拍出不一样的效果……

碰上摄影初学者或是普通市民,冯秀梅也乐于把这些门道分享出来。常有人为此而惊讶:“采摘园里竟然藏着一个摄影师!”

冯秀梅则笑着回答:“我可不会用相机,但我知道怎样拍出来的照片好看!”

一位和她相识多年的摄影师这样解释道:“这不光是因为冯大姐接触的摄影师多,更因为她喜欢这片园子,熟悉这条运河。”

被别人这样评价,冯秀梅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她说:“文绉绉的话,我不会说,但只要有人愿意来玩儿,哪怕不是来采摘的,我也欢迎!”

2022-06-23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孙希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144.html 1 “从这个角度拍, 光线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