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快走,快走,不知今天老师又会教我们做什么?”6月24日下午课后服务时段,沧州市育红小学面塑社团五年级的成员们兴冲冲地走向活动室,因为他们期盼了一周的社团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育红小学不断充实课后服务内容,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组建非遗社团,让学生们足不出校就能领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非遗技艺,并将其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五彩面花 舍不得入口的面塑作品
“爷爷,这是我在学校亲手做的寿桃,您尝尝。”前不久,三年级9班的房圣凯放学回家,把一个颜色鲜艳的寿桃面花捧到了爷爷面前。爷爷接过面花仔细端详,怎么也舍不得入口。在孩子的催促下,爷爷才轻轻咬了一口,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育红小学,每天课后服务时段,面塑社团都会准时开课。一至五年级的成员分批来到这里,在面塑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面花和面塑作品。
揉面是制作面花的第一步,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环节。有的成员揉着揉着胳膊酸了,便会偷个小懒,少揉些时间。结果塑型完成以后,没等上锅蒸,表面就出现了裂纹,前功尽弃。孩子们不由感叹:“真没想到,揉面也会这么难。”
揉面、压片、塑型、醒面、蒸制,经过一系列工序,热气腾腾的面花终于出锅了。到了品尝环节,孩子们却舍不得把亲手制作的面花吃掉,都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冰上舞龙 冰雪运动与传统擦出新火花
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古典音乐,一群少年脚踩冰刀,手持竹竿,挥动着5条“蛟龙”在冰面上翻腾起舞,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2020年11月26日,在沧州市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开幕式上,育红小学的开场节目《中国龙》,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也许你想不到,从旱地轮滑到驰骋冰面,这些参演的孩子仅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
原来,早在2019年,育红小学就在三年级全面普及了轮滑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选拔和考核,创立了轮滑社团,聘请专业老师对孩子们进行系统训练。
舞龙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轮滑社团的孩子们能够娴熟自如地滑行时,指导老师便将舞龙引入社团中,让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保持脚下的平衡,又要舞动手中的竹竿,还要兼顾前后距离,更要团队精诚协作,要把这条蛟龙舞出神韵,并非易事。孩子们坚持训练,风雨无阻,不知摔了多少跤、重复了多少遍,彼此之间越来越有默契,手中的蛟龙也终于舞动得如真的一般上下翻飞,活灵活现。
京剧秀工坊 打开了解戏曲的又一扇窗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助我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2021年12月,在河北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沧州市育红小学“京剧秀工坊”展区,口带白髯、身着蟒袍、后插靠旗的学生王文祥,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将京剧《定军山》选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不仅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而且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
这不只是因为王文祥演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的所有行头都是由“京剧秀工坊”的成员手工制作而成。
从勾画脸谱到制作头饰、配饰,再到手工打造整套戏服,在动脑动手的同时,“京剧秀工坊”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戏曲的又一扇窗。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再到痴迷其中,成员们用心感受着京剧的独特魅力,用这种别样的方式传承着属于它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