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松身材魁梧,黝黑的脸上带着淀边汉子的气息,话语间满是正直踏实。他说,放弃了年赚百万的生意,一心把南漕口村搞好,让村民们越来越幸福就是他以后的事业和目标。
38岁的陈万松是任丘市出岸镇南漕口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12月参军,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12月退伍还乡。他成长至今的20多年,完成了从军人到农村干部的转变,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了部队和家乡这片热土上。
让家乡一年一个样
采访时,陈万松讲了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他少小离家,上高中的时候就一直在外,大专毕业后从军,在这8年未归的日子里,他最想的就是家乡。可回来后,一切如旧的村庄面貌,让他十分感慨:“当年还如当年,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家。”这也是他2015年进入村“两委”开会时说的最触动全村老百姓的一句话。
乡愁犹在,乡情更浓,只是家乡也需要进步,需要越来越美。陈万松的母亲何双芝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一家人对这个“家”有着特殊的情感,为村上作贡献是陈万松从小就有的想法。
2021年,陈万松上任就制定了“五年计划”,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为队长的退役军人服务队、治安巡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妇女文艺舞蹈队、红白理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等各项组织,并建立了规章制度。
疫情期间,他带领村上59名退役军人组成抗疫服务队,消杀、巡逻、执勤,带动了良好的村风和甘于奉献的执行力。
实事中转变村风
南漕口村是个有着2400多人口的大村,多年来经济基础较差,派系严重,村风涣散。陈万松上任后,在“五清三建一改”上下功夫,清理残垣断壁5处,私搭乱建和侵街占道的护坡100余处,尤其在打造美丽乡村范围内的私搭乱建和护坡问题上,清理拆除了几十年遗留下来的违建和非法侵街占道,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
在工作中见真章,在实事中转村风,对此,陈万松不怕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他认为社会风气的好转,根本在于加强党风建设,重点在于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以党风、政风促村风、民风,改变老百姓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跟老百姓耐心讲解政策。
在“两违”治理过程中,南漕口村突出的矛盾不是侵街占道问题,而是因侵街占道引发的邻里纠纷。陈万松说,在过去,村里基础条件差,老百姓思想守旧,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垒起了大护坡,都想着翻盖房屋的时候面积能多占一些,你占我占,大家都占,最后的结果是,本来宽敞的道路都被大护坡侵占了,七八米宽的路仅剩下了两三米。这在南漕口村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清理这些侵街占道的护坡成了老大难。
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讨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最终形成了解决方案,因人施策,挨家挨户动员做工作。最难的都是陈万松去解决。有一户家里只有70多岁的老两口,两个子女都在任丘市里工作,门口7米宽的路硬生生地缩到了两米,他家的护坡侵占了将近4米,还在护坡上种了蔬菜。老人思想陈旧,一直做不下来工作,后来请他家子女回来商议,以儿女回来好有地方停车为由,说了几十遍才攻下了这个难关。
还有两户邻居因为侵街占道问题20多年闹矛盾不说话、不共事。陈万松带领村“两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既解决了侵街占道问题,也调解了两家的矛盾。
特色种植促乡村振兴
盛夏的风吹过田野,陈万松的脸上挂着笑容。看着即将丰收的富硒黑小麦,他满怀期待。
南漕口村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精细作物。从去年一上任,陈万松就实地考察了肃宁县东是堤村特色富硒黑小麦种植项目,详细了解了种植、加工和销售情况,并针对东是堤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学习回来后,马上召集“两委”开会,商量种植富硒黑小麦,决定先期种植10亩作为试验田,村党支部负责协调种子、土地深松、耕种、化肥以及技术问题,待时机成熟后在村内全面推广,整合闲置土地,探索扩大集体收入的新途径。
陈万松还实施了“乡贤回归工程”。支持和鼓励当地乡贤和在外的能人关注村里的发展,回村投资献策,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乡贤能人为参谋、村民广泛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