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1日
第06版:06

放 船

吴俊泉

放船,是捷地一带的地方用词。而且,这个词出于河爷之口。

有关资料记载,捷地水闸是为了分泄运河水,于明弘治年间修建,清雍正初年重修。闸宽8丈,分5孔,内有钢筋水泥墙4墩。运河水为七分时,提闸一孔,流向大海的减河水呈半槽;运河水呈八分时,提闸两孔,流向大海的减河水呈多半槽;运河水为九分时,提闸三孔,流向大海的减河水与两岸近乎打平。捷地闸大大减轻了运河的排水负担。捷地减河也因此得名。

捷地闸下,河面儿宽阔,波浪起伏,银光闪烁。从这里流向大海的捷地减河流至近海处是一片片无际的大苇洼,洼里的鱼群从那里向减河上游游来。游到闸口处,被从闸孔里奔流而下的急流挡住,无法游过水闸,就汇集在闸口下一段宽阔的河床里。于是,就引来了镇上和附近村子的人们在这里摇橹驾舟,张网捕鱼。白天渔歌阵阵,夜晚灯火点点,真有些江南水乡景象。

到了秋末冬初,运河水位下降,减河水只剩少半槽,下游游来的鱼群就很少了,渔季也就结束了。这时,勤劳的渔民们就把渔船拖到大运河里,利用运河封冻前和第二年春天的时间,为商客们往沧州、青县、天津运送一些土特产,赚些运费添补家用。到了夏季,运河水满漕,减河水暴涨,下游的鱼群又匆匆游到闸口下汇集,渔民们再把渔船从运河岸边拖到这里继续捕鱼。把渔船从运河岸上拖到闸口下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那时没有吊车,也没有大型运输工具,人们就把高粱秆或芦苇铺在地上,把船拖到上面,前边人拉,后边人推,让船在高粱秆或芦苇上滑到目的地。这是老辈子人传下来的办法。虽说费事又费力,可除此再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儿了。

这天,河爷突然向拖船的人们说道:“咱不用这个办法儿啦!怪费劲的。我想了一个办法儿,很省事儿!”人们一时瞪大两眼:“什么办法儿呀?”河爷说:“放船!”人们疑惑不解:“放船?怎么放?”河爷望着一双双惊疑的目光,说了句:“明天这个时候见。”转身就走了。

河爷要从水闸孔里把运河岸上的船放到减河里去的消息,不翼而飞。惹得全镇上的人们都睁大了惊疑的眼睛。

第二天,正逢捷地大集,四邻八庄来赶集的人们得知消息后,呼啦啦来到闸口上,他们要亲眼看看这位河爷是怎样把船从闸孔里放到减河里去的。

河爷刚刚来到运河岸上,人们就把他围了起来。只见河爷像往日跳到大漩涡里摸鱼一样,红巾包头,白布紧裆。他深吸一口气,对着人们抱拳施礼,然后把他的渔船推到河里,随即纵身一跳,稳稳地站在了船头,再向围观的人们招招手。一矮身蹲了下去,伸出两只胳膊,两手紧紧地抓住船边儿,身子刚要往前冲,上次为他跪地磕头求河神保佑他的老者从人群里挤了过来。

他俯身一把抓住河爷的一只胳膊,大声道:“河爷,你这哪里是放船呀!你这是在玩儿命呀!”他指指奔向闸孔的急流,眼里放出了乞求的光:“河爷——咱算了吧!”

河爷听罢哈哈大笑起来:“算了?!我河爷在那大漩涡里摸鱼,那条孽龙都不敢碰我一下儿!这急流恶浪能奈何我河爷!”他转身对人们大声说,“乡亲们,今天我河爷要是撞到那闸墩子上粉身碎骨了,你们不要打捞我!让我顺着减河到大海里去闯荡闯荡!”说完,用力拨开老者的手,身子往前一冲,船就冲到河的中流去了。接着他一扭身,船就奔向闸孔的急流里了。那闸孔的宽度和船身的宽度相差无几,稍稍有点儿偏差,船就会撞到闸墩上,人和船就会粉身碎骨!这个河爷真是不要命了!人们都不眨眼地紧紧盯着那冲进急流中的渔船和河爷……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工夫船就冲到了闸孔跟前。这时,只见河爷又一俯身,船头就钻进了闸孔。人们顿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可人们很快就见到闸孔那边高高的浪头上冒出一个红点点儿。紧接着,河爷稳稳地站在船头上,高举双臂向观看的人们摇动起来。

“河爷放船成功了!河爷放船成功了……”刹那间,人们的呼声,掌声,叫好声,盖过惊涛骇浪,融着遮天的水汽,和着汹涌的涛声,在闸口的上空回响起来……

河爷放船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四邻八庄和沧州城里。每到放船的时候,不少人结帮成伙儿地不惜跑上十几里的路程也赶来观看。

从此,不仅河爷名声大振,而且放船也成了这里的一大景观。也因此,“放船”一词成了这一带独具特色的地方用词。

2022-07-01 吴俊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1575.html 1 放 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