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梦
从种到收 智慧农机显身手
小麦收割、清垄、玉米播种……多台智慧农机联合作业,不仅解放了农民双手,超高的效率更是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日前,在东光县张辛村的澳牧农业核心示范区内,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清垄(分层)施肥(高速)精量播种机、高效植保无人机等多种智能化机械联合作业,高效完成了小麦收获、秸秆切碎还田、精量播种等工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沧州澳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福顺穿过作业现场,脸上洋溢着兴奋。
贾福顺表示,现在澳牧农业玉米播种面积超过了8000亩,而且全程实现了收割、还田、旋耕、播种的一体化操作,效率提高了近20%,而且没有出现漏播、起垄偏差等情况。
从去年开始,澳牧农业开始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终端。终端配合新型智慧农机,可以自行作业,高效完成收获任务,不仅有效降低驾驶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节省了人工,延长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与此同时,核心示范区内的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具上还安装了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对农机具的车辆位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我们的智能平台,可以把农机全程机械化服务这一部分做一个汇总统计,使信息化和机械化相融合发展,极大提高了农机作业的工作效率。”贾福顺兴奋地说。
服务一条龙 老农民成“甩手掌柜”
同样受益于农机智能化的,还有沧州市健超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迟永健。
今年40岁的迟永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他的印象里,“农民”是辛苦的代名词。“过去种庄稼从种到收完全靠人工,特别是到了麦收时节,家家户户齐上阵,那可真是一个汗珠摔八瓣。”迟永健说,如今从种到收,大家当起“甩手掌柜”,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2013年,迟永健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农民服务者大会,这次北京之行他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捕捉到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农业种植大有文章可做。 “种粮食必须转型升级,走规模化、机械化的路子才有出路!”
于是,他在村里流转了2000亩地,办起了沧州市健超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开始探索互联网+农业道路。
合作社成立之初,迟永健将重头戏还是放在了农机服务上,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产学研联合的科技推广模式,向周边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
与此同时,他还埋头钻研农机具,在渤海粮仓项目中,合作社承担了雨养旱作节水增效覆膜小麦的推广和示范。实际操作中,迟永健和社员不断研究改进现有播种机械。通过对排种器入土破膜深度的优化,使播种深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有效提高了种子的出苗率,同时申请播种机械国家专利一项。
有了这些先进农机具,迟永健的种粮之路如虎添冀。他又从园区流转了3000亩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高粱等农作物,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种植收益,如今每年的收益在200万元左右。
紧跟风口 智能喷灌机打破国外垄断
在越来越多企业受益于智能农机的同时,地处沧县的河北华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跟农业产业化发展风口,专注智能化灌溉设备研发、生产,研发的首款大型平移式喷灌机就打破国外企业对同类产品的垄断,实现智能喷灌机远程控制,为智慧农业不断输送“弹药”。
前不久,华雨公司刚完成一款65米长大型喷灌机作业实验。
“大家伙自己动起来了!”在一处实验场地,工人们兴奋地观看,只见喷灌机一边做圆周运动,一边喷洒水肥混合液,并根据所模仿不同的作物和地块,不时改变行进速度和喷洒的液体。公司总工程师杜金平站在人群中,一边注视着喷灌机的运行,一边拿着手机,通过APP,操控改变喷灌机的运行状态。
杜金平说:“由于场地限制,实验用智能喷灌机作业半径只能做到65米,在大田实验时可以放大到500米。目前公司在非洲马里共和国的甘蔗产区,就有两套作业半径500米的普通喷灌设备在使用,24小时可以灌溉1100亩甘蔗。”
杜金平通过手机APP,继续尝试智能喷灌机的不同功能。
“现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机与智能喷灌机的控制链接,农民在家里,或去探亲访友,甚至出国旅游,只要当地有手机信号,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能通过手机操控喷灌机给作物浇水,作业进度、用水量、所需时间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再也不用跑到田间地头进行操作了,可以真正实现休闲农业。”
华雨公司开发的智能喷灌机还在不断完善,已经实现了高通过性,即在坡度小于15度的不平整土地或是丘陵地带都能使用。目前,设计人员还在给它加装其他智能作业模块。
“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打造一款通用型智能喷灌设备,可以通过一套设备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要求。”杜金平表示。
“现在远程控制和通过性没问题,但遇到不同地块所需水量、不同作物灌溉高度等问题也要解决,此外随着水肥一体化发展,灌溉中同时使用肥料和农药,但不同作物的需求不尽相同,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