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2年07月02日
第03版:03

东光手艺人张卫东:

精雕细磨四十载 醉心葫芦大世界

本报记者 邢 程 本报通讯员 朱林林

镶嵌壶把,细致打磨。

展示收藏的“宝贝”

精心制作葫芦烙画

今年63岁的张卫东与葫芦为伴已经40余年,他不仅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葫芦手工艺品,还义务教给网友和邻居做葫芦。沉浸在葫芦世界的他,雕绘出了一段多彩的艺术人生。

费尽心思淘葫芦

葫芦酒壶、葫芦茶台、葫芦钟表、葫芦牙签筒……走进东光县东光镇东北营村张卫东家,就仿佛进入了葫芦世界。细看每个葫芦摆件,上面的雕刻巧夺天工,耐人寻味。张卫东卧室的床尾处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钻头、锉刀、砂纸、刻刀、锯子、砂轮、吸尘器等各种工具,他就在这里制作葫芦。

“把壶嘴和壶把镶嵌进去,这个葫芦酒壶就制作完成了。看,这个葫芦皮的厚度只有三四毫米,我雕刻的这个凹槽也就半毫米多,镶嵌这活儿要心细,不能着急。”张卫东一边说着,一边把壶嘴和壶把逐一镶嵌,经过他巧妙镶嵌,每一个接茬处都变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葫芦茶壶在他手里也变得异常“听话”,壶体、壶嘴、壶把、壶盖,每一处经他手工打磨,都变得光泽圆润。

在众多葫芦茶壶里,有一款张卫东很喜欢。这是一款长125毫米、宽85毫米、高95毫米的倒流壶。水在壶底注入,利用虹吸原理,就可以在壶嘴流出,这款壶也体现了工匠的智慧,是张卫东准备用来参展参赛的得意佳作。

张卫东与葫芦的缘分,还要追溯到40年前。那时,他在东光县水利机械厂当钳工。一天,他看到厂里一位老师傅正在用葫芦制作酒壶,觉得很有意思,就在老师傅那儿偷偷学艺,又专门淘来了做壶的图谱,每天晚上下班回来,都要自己躲在屋子里琢磨一阵子。

后来,他摸索着在自家庭院里种葫芦。只要听说哪里有葫芦种植户,他就会拿着图谱,去淘换形态各异的葫芦。每淘到一个异形葫芦,他都如获至宝。

打磨时精细到毫米

张卫东做的葫芦壶名目繁多,例如秦权壶、井栏壶、铜件镶嵌平壶,凡是图谱上有的,没有一款壶是他做不出来的。

张卫东又玩出了新花样,他将牛骨、红木、铜件等材质和葫芦相结合,制作了茶台、摆件、茶叶罐等手工艺品。他还做了葫芦烙画和花纹雕刻,样式精美。

经张卫东巧手制作的葫芦手工艺品数不胜数,仅自己收藏的“宝贝”就有百余件。张卫东拿出了一套“宝贝”,足足有7个,每个却只有手指肚一般大小,十分精巧可爱。这7个高约14毫米、宽约12毫米的迷你葫芦茶壶,壶盖、壶嘴、壶身、壶把一应俱全,壶把上有装饰筒珠,筒珠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

“它们精妙之处在于壶嘴、壶盖、壶把都是用红木制作的,壶盖上都嵌进去了一颗红珠子,壶盖边沿还镶进了一个金属圈,看起来很精致。”张卫东说,别看它小,制作起这样一把小茶壶,却相当耗费精力。

葫芦镶嵌工艺本身最拼技艺,需要格外细致,要严丝合缝才行。每次制作起来,张卫东都得小心翼翼,拿着锉子一丝一毫地在葫芦上锉磨。

“其实,手工打磨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要数给壶嘴掏空。”张卫东说,掏空壶嘴时需要一只手捏着壶嘴,一只手拿着钻头,一做就要一两个小时。稍微不注意,钻头就会直接钻漏葫芦,前面的工作就功亏一篑了。

义务传授老手艺

张卫东爱葫芦爱到痴迷。每逢听到哪里举办葫芦节,他都背上葫芦去展示。北京、山东、河南、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葫芦也很受欢迎,经常葫芦刚一摆放到展台上,买家就蜂拥而至,夸他的手艺好。张卫东制作的葫芦最贵的卖到了上千元,他很高兴,但并不全是因为钱。有人肯定他的手艺,和他一样爱葫芦,当“宝贝”抱回家珍藏,对他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儿。

前年,张卫东在直播平台展示老手艺,吸引了不少粉丝。他每天晚上8时30分准时直播,每天直播两个半小时,免费教大家做葫芦手工艺品。张卫东没想到的是,来自宁夏、安徽的两位残疾人粉丝,通过张卫东的悉心指导,依靠葫芦镶嵌手艺重拾自信,还通过售卖葫芦手工艺品有了经济来源。

传统葫芦镶嵌工艺,属于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张卫东想把这项工艺发扬光大。可做这活儿讲技巧还耗工夫、比耐心,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张卫东上高中的孙女跟他一起学手艺,如今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品了。张卫东说,这两年,有邻居们把孩子送到他家,想跟着他学手艺。“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都是不收费的。能把这技艺传承下去,我特别高兴。”张卫东自豪地说。

2022-07-02 本报记者 邢 程 本报通讯员 朱林林 东光手艺人张卫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1617.html 1 精雕细磨四十载 醉心葫芦大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