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世峰 本报通讯员 任静 宋志敏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在新疆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早读时间,沧州援疆教师齐继祥走进高一(12)班教室,学生们全体起立,齐声问候“老师好!”随后,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张奖状走上讲台,奖状上写着“奖给全世界最帅语文老师齐继祥”,上面还有全班39名学生的集体签名。
这张特殊的奖状,凝聚着孩子们对齐继祥的一片深情,也是他援疆两年的最好见证。
舍小家支教边疆
齐继祥是肃宁县职教中心的骨干教师,援疆支教对他来说既是机遇更是自己的选择。他曾到献县农村支教,期间就了解到全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区教育十分落后,迫切需要教师支援。于是,2020年4月当他得知学校号召教师援疆,就第一时间报了名。
援疆前,齐继祥最担心的是年迈的母亲,可是母亲非常通情达理,对齐继祥说:“工作需要你放心去吧,注意保重身体,不用惦记我。”
齐继祥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她全力支持齐继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家里有我,你放心吧。”
就这样,在家人的支持下,2020年10月,齐继祥来到了新疆库尔勒市,最初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任教。2021年7月,因工作需要,调至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任党政办主任兼高一年级语文教师。
入疆之初,过于干燥的气候经常导致他流鼻血,倒不过时差更是让他严重睡眠不足,但是齐继祥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积极适应新疆的生活节奏。
面对新的教学环境,齐继祥积极同当地教师加强沟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很快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孩子们眼中的“帅叔叔”
在齐继祥的班里,一多半学生来自农村,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孩子占到了全班的四分之一。孩子们的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
为了改变学生的消极状态,齐继祥精心组织开展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种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每天跑操,锻炼学生体魄;举办拔河和篮球比赛,诠释团队的力量、凝聚集体的信心;一场场电影和一节节班会,为学生们带来正能量的精神盛宴。各项活动释放了学生的压力,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帮助孩子们消除了厌学情绪,使大家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班级的整体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齐继祥说,他非常推崇教育专家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晓雨(化名)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平日里,晓雨经常上课睡觉、迟到早退。齐继祥主动找到家长沟通,和家长共同约定从正面引导,帮晓雨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他找到其他任课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对晓雨多关注,多鼓励。他还时常找晓雨谈心,帮孩子解开心结,树立自信。在齐继祥的不懈努力下,晓雨不仅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而且生活中也变得积极阳光起来。
课上,齐继祥对学生严格要求;课下,他亲切和蔼,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孩子们眼中,他是个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帅叔叔”,学生对他敬重又喜爱。
库尔勒是我的第二故乡
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是河北省“组团”对口帮助的第一所援疆项目学校,拥有47名来自河北各地中学的优秀老师和管理人员。因此,尽管2021年才建校,但教学成绩非常优异,已经成为当地备受推崇的“名校”。从援助之初,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就实施了“青蓝工程”,由援疆教师引领当地青年教师业务成长。
刘婉婷是高一(5)班的班主任,也是齐继祥的徒弟之一。一天放学后,刘婉婷有教学上的问题来向师父请教,齐继祥细心解读。这一聊就错过了吃饭时间,两个人一边剥核桃垫肚子,一边继续研究教学问题。
像这样的情景,在齐继祥这里时常上演。
两年来,他和其他援疆老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一传授给青年教师,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如今,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整体成绩在当地已小有名气。齐继祥希望这些孩子能考入理想的大学,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而这,也是他援疆支教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