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2年07月13日
第06版:06

农业奔头大 “泥碗”变“金碗”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今年的献县农业圈,“杀”出一匹“黑马”——“90后”青年赵正传放弃高中教师的“铁饭碗”,回乡端起“泥碗”种大田,一时间成了热点。人们除了诧异,还少不了质疑:“读书的回来种地,能行吗?”

努力汲取农技知识、引入高质量农资产品、打通服务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打理好自家农场,每一天,赵正传都要奔波在各个地头。从3月底回乡至今,几个月时间虽不长,但赵正传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大学生创业,他是认真的。经历过从乡村“鱼跃”到县城,又从县城回流乡村的他,也想用亲身经历告诉更多人——

父亲突然离世

高中教师回乡端“泥碗”

夏日的清晨,才七八点钟,日头就已晒得厉害。连日降雨,田间的湿气不小。阳光暴烈,温度升腾,在地头待上一阵儿,便如同置身蒸笼。

在献县张村乡,赵正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尚且湿松的玉米地里,仔细翻看着一片片叶子。只听他对身边的农户说:“你看,这片地涝了,叶子已有些发黄,应该及时追加液态肥料。高温高湿会让病菌滋生,玉米易发根茎腐病、顶腐病、褐斑病,也要及早防控。”此时,鞋子和裤脚已沾满泥土,但他却丝毫不在意。眼中,只有这绵绵“青纱帐”。

如果时光倒回到几个月前,此时的赵正传,应该是衣着整洁站在讲台上的。结合课本知识,不时诙谐地讲起故事,虽然他教授的是相对枯燥的政治知识,但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生们喜爱。

1994年,赵正传出生于献县张村乡大章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他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后又靠着经营农资门店和农场,供出了这个学习拔尖、待人礼貌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赵正传考到了献县第五中学,成为高中部的一名政治老师,享受全额事业编待遇。“老赵家的儿子有出息,不光走出了农村,还端上了‘铁饭碗’。”在大章村一时众人羡慕。

从讲台到地头,赵正传的转变,源于家中变故。去年12月4日的晚上,在县城工作的他突然接到电话,父亲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悲痛之余,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他面前——哥哥在天津工作,家中只有母亲一人,这偌大的农场和已经经营了20多年的农资门店怎么办?

纠结,不是没有。虽然从小在村里长大,可专注学习的赵正传,下地的次数屈指可数。更何况,县里还有他喜爱的教育事业。犹豫、彷徨,那段时间,他仿佛掉了魂儿一般,除了对父亲的追思,还有对母亲和家中的担忧。

决定,也是瞬间的。今年3月19日,他如常给母亲打电话。响铃多时,却无人接听。再打,还是不通。求助邻居、亲朋,也没有消息。夜已深,急疯了的他穿着拖鞋就开车往家赶。半个小时的车程,却不知为何那么漫长。车刚到村口,母亲回电了。还好,老人只是外出忘了带手机。

松懈下来的赵正传没多说什么,只一人静静地在村边坐了一夜。心中,终有了决定——第二天一早,他敲响了校长办公室的门,与“感谢”一同递上的,还有辞职信。

科学种田

他的优势是学习力和洞察力

决定虽是一瞬间做出的,可真返了乡,要面对的难题却比想象中多太多。

家中的农资门店,成立于1996年,在父母的经营下,已在献县当地小有名气。怎么能维持住老客户,还能开发新业务,销售业务的门道可不少。近些年,瞄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趋势,赵正传的父母还成立了献县正轩家庭农场。600多亩地的田间管理,对赵正传这样的种植“新手”来说,更非易事。

此时,已决定踏踏实实做农业,这些困难到了赵正传面前,反而简单了。

“不会的,咱就学。多年的学习生涯,俺最不怵头、最拿手的,就是把好的经验、做法学到手。”赵正传直言,多年培养的学习能力,正是他攻克难关的信心来源。

由于去年连续降雨对播种影响不小,今春麦田的黄苗、弱苗比例大。趁着小麦返青起身拔节,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对追平产量尤为重要。“新手”赵正传,就在这困难中出发了。

每一天,他都要到田间地头,查看麦苗长势。遇到问题,就上网查看,听专家讲,把农技知识一点点记在心中,再结合自己地头的情况,分析、判断。有时候一遍看不懂,就再问、再学,无论如何,都要研究透。

在与其他种植户的交流中,他还发现,大伙儿普遍缺少主动学习的能力。甚至还有人说:“这地里头每年跟每年都不一样,学了也没用。”

赵正传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农业是看天吃饭,可要是把农技知识系统总结,其实是能预测、解决咱种植中很多问题的。虽然每年年景不同,但不能因此放弃学习的念头。”为此,他不光自己学,还深入思考、总结,再通过农民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带动更多人主动学习农技知识。

边学边实践,赵正传的麦田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亩产700公斤,收成比往年都好!

农资领域,也是赵正传必须要突破的。管好农场之余,他开始“跑村”铺设销售点。这时,他的洞察力又发挥了作用。下乡中他发现,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去经销点拿货的小户越来越少,村级农资店也越来越少。

察觉这一趋势,他决定及时“转舵”——面向大户,打通“最后一公里”,由做农资转向做农业技术服务。打电话、串乡村,从那时开始,每天坚持拜访种植户,成了他的日常工作。没用多长时间,献县百分之七八十的种植户就认识了这个努力的“后生”。

当然,获取信任还要有实力做基础。这时,他积极引入的大品牌、高品质农资,及不断积累的农业技术都成了“好帮手”。找他咨询农业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无论多远,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开车到地头查看、解决。即便是对方不购买农资,他也认真十足。

好口碑,就在这一点一滴间积累了起来。一度不温不火的农资店,在他的经营下,又红火了起来。

仰望星空

做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从4月开始务农至今,100余天的时间虽并不长,赵正传的心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引人注意。赵正传说,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要做一番自我催眠。

他会很认真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你现在干的,是光荣的事儿。正因为有了你这样的农民,咱乡村发展才有希望……”

从讲台到地头儿,这也许是他为自己找到的、能在地里坚持下去的唯一良方。

不过,他也坦言,如果说最初的“洗脑”带着几分强迫,那现今,自信则占了更多的分量。尤其是每每当他回访时,看到农户因为科学管理脸上绽放灿烂笑容,他的心中满是自豪。

偶尔,他还会回想起小时,跟随父亲到地头为农户指导技术的场景。这样的传承,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赵正传知道,自己已从内到外完成了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自我认同。

瞧,地头上的他,身为一名“职业农民”,正将方方面面的管理做到极致。

为大伙儿做飞防服务,他十足精细。每次出去打药,只要时间能安排开,他一定要到现场,看着师傅配好药再走。因为他要求得细,地头的边边角角都不放过,有些机手甚至不愿意和他合作。但赵正传并没有因此降低自己的标准,他知道,只有精细化、标准化才能走得长远。

步履不停,赵正传好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问他为何这样拼?赵正传对记者说,有一年高考的语文作文让他印象深刻,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从此,这几个字便印在了他的心中,伴随至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础,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现在,振兴农业就是俺选择的星空,要追求的梦想。虽然大学生创业不容易,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俺,支持俺。俺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脚踏实地,‘泥碗’同样能变‘金碗’!”烈日炎炎,地头上,赵正传注定又要度过疲惫的一天,但这,也是他努力迈向梦想的一天。

2022-07-13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503.html 1 农业奔头大 “泥碗”变“金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