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7日
第03版:03

村史馆里故事多 运河岸边忆“乡愁”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朱玲华 牛 邡

进入东光县东光镇油坊口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栋老式平房,平房前的小院用青砖砌成了外挡,院里立着一个麦垛模型,平房门口,写着“乡愁”两字。平房里,有村庄历史和当地名人的介绍,也有很多老年间的物件,如盛放粮食的竹篓,带有风箱的大锅、木椅、煤油灯等。

“我们建设这个村史馆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外地游客宣传村历史文化,一方面时刻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靠劳动得来的。”油坊口村党支部书记霍树根介绍,这是今年年初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专门建设打造的村史馆,馆里陈列的一些老式劳动工具,都是村民捐赠的。

油坊口村位于东光县城西侧,离大运河最近只有50多米,是清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祖籍所在地。别看村里只有67户村民,却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据传,清朝一位皇太后由水路回京路过此地,见当地水势回环曲折,岸上林木丰茂,犹如桃花源胜地,就问其地名。当地官员为表对皇太后的尊崇,取名为“迎凤口”,后来,百姓口口相传,传为“油坊口”。

今年以来,东光镇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油坊口村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进行打造。“我们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油坊口村紧挨大运河,又有人文历史资源,非常有发展潜力,可以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东光镇党委书记任润涛介绍。

经过几个月精心打造,这个大运河边的小村庄初现新“容颜”——主街道和巷道进行了硬化,路口设置了精美标示牌,路边竖起了太阳能路灯,绘制了文化墙。在村庄内,记者看到一片荷塘,荷花绽放,几名村民正在荷塘边拍照取景。“这里原来就是一片烂坑塘,一到夏天就发臭。”霍树根说,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村里将坑塘清淤,种上了1300余株荷花,成为村民又一处“休闲打卡地”。

“现在的村容村貌真是发生了大变化,群众真切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今年60岁的老村民霍瑞堂说。

除了人居环境,油坊口村还将“乡愁”赋予美丽乡村建设中。

村子中间有一口古井,用青砖垒成,轱辘上吊着一只木桶,非常有年代气息。霍树根说,这口井有600多年历史,井水仍然清凉清澈,见证了油坊口村的发展历史。“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为气候干旱和大运河枯水断流等原因,地下水位下降,这口井曾一度干涸。”霍树根说,今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恰逢大运河再次全线通水,有效补给了浅层地下水,久已干涸的古井,终于又见清水。村里及时修缮了古井,并在旁边设立了“太后茶棚”“打水人雕像”,让游客真切感受这口古井的文化历史。

作为霍元甲的祖籍所在地,油坊口村充分挖掘武术文化历史资源。紧挨着村边运河堤顶路,近年来建成了一座“大运河武术文化公园”,绿植满园,广场中心立有霍元甲的雕像,园内有武术爱好者在习武,有村民在园中散步,有游客在雕像前合影留念。依托大运河,村里今年还建设了一批“非遗小屋”,完全建成后,将吸引一些武术、泥塑、古典家具、饮食等方面的非遗传承人入驻。村里还将规划一批民宿,让游客可以体会到运河岸边的风土人情,促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

“历史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也是我们油坊口村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继续不断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用在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村庄变得更加有魅力,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霍树根说。

2022-07-17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朱玲华 牛 邡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884.html 1 村史馆里故事多 运河岸边忆“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