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8日
第05版:05

重保护 轻开发

农文旅融合 共享一泓碧波

本报记者 祁 洁 摄影 陈 雷

大运河沧县纸房头段主要流经大白洋桥一村、二村和三村,长约6.5公里。悠悠运河,碧波涟涟,文脉延绵。纸房头镇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基础,重保护、轻开发,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挖掘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水文展馆与生态公园南北呼应,既有美景又有故事;发掘运河印记,延续运河文脉;打好“生态牌”,唱响“致富曲”……如今,通过农文旅融合,大运河真正成为大白洋桥村民的幸福河。

水文展馆与生态公园南北呼应

树木葱茏,花儿娇艳,虫鸣蛙唱不绝于耳。炎炎夏日,踏入位于沧县纸房头镇南排河北岸的倒虹吸生态公园,闷热不驱而散。

站在亲水平台远眺,水面清波荡漾,巍然伫立的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过往。

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崔庆刚告诉记者,以前,南排河北岸是一片荒坡,他们在不影响河道行洪沥洪功能的前提下,沿岸坡依势打造了生态公园。南岸,水利文化展馆正在规划设计中,展馆将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的壮丽恢宏。届时,水文展馆与生态公园南北呼应,人们到这儿既可欣赏美丽风景,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蕴含的水工智慧。

“天下有河不为奇,河下有河古来稀”。自南向北流淌的大运河与由西向东流的南排河,在沧县大白洋桥三村东南呈十字形交叉。南排河以涵洞的方式从运河下方穿过,两头高、中间低,恰似倒置的虹吸管,俗称倒虹吸。

建设倒虹吸工程之前,黑龙港流域的洪沥水全部经黑龙港河汇入子牙河,再经天津境内的海河入海,使得黑龙港河沿岸和天津市的防洪压力巨大。为了在排泄沥涝的同时蓄水灌溉,1960年,穿运倒虹吸工程在沧县大运河与南排河交叉之处开工建设。从此,运河与南排河像立交桥一样,各行其道,南排河的水可以直接流向渤海。作为大运河沧县段的重要水利枢纽,至今,倒虹吸工程依然矗立在河道上管控河水发挥作用。

南排河倒虹吸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建倒虹吸工程时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力,连沙子、水泥都是用马车从太行山运来的,整个工期仅用了11个月,在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这项工程的建成,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如今,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由一项水利工程变成一个纽带,将大运河与南排河周边的村庄、景点连成一线,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新去处。

运河印记提升乡村“气质”

大运河沧县纸房头段主要流经大白洋桥一村、二村和三村,长约6.5公里。悠悠运河,碧波涟涟,文脉延绵。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这些村庄的发展变迁都是运河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近两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纸房头镇大力推进大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均有提升。历史文化是村庄的“魂魄”。如何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运河文化,进而提升乡村“气质”?经镇政府与辖区村干部反复沟通,纸房头镇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研究会由镇政府领导、村干部及镇域内热爱文化的村民组成,以大白洋桥一村、二村、三村为核心,深入发掘运河印记。

今年71岁的岳明凯是大白洋桥一村村委会原主任,也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根据回忆和走访过程中了解的运河故事,手绘了两张大白洋桥历史文化地名草图。

岳明凯指着图中的“四月庙会”介绍说,大白洋桥一村、二村、三村原来是一个大村,后来为了便于管理才划分成3个村。过去,倒虹吸生态公园附近是一个古码头。每年一进农历四月,各地客商通过运河的船只将碾子、扫帚、磨盘等运到这儿赶庙会,一赶就是一个月,人们管这个庙会叫“四月庙会”。每年“四月庙会”,大白洋桥的红叶香椿都很俏销。“四月庙会”是运河漕运繁华的重要体现。

听到“香椿”俩字,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迫不及待地说:“我们这自古流传着一句话——‘别村姑娘会织布,大白洋桥的姑娘会上树’。以前,大白洋桥遍地都是香椿树,唯独靠近运河的香椿香味格外浓,这片香椿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贡椿’。这几天,村里正在规范倒虹吸生态公园旁边的夜市。过去,这一片是繁华之地。如今,随着环境的改善,晚上来这儿游玩的人非常多,我们借此打造夜经济一条街,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好生态催生好“钱景”

眼下,沧县传承合作社的桃子陆续进入采摘期,合作社负责人岳明成却不紧不慢地在地头闲坐。

“老岳,桃熟了不赶紧摘,掉到地上就白扔了。”外人看了都着急,岳明成却胸有成竹:“这边的桃早就有主了,那边的靠采摘就能‘消化’掉,不用出去卖,俺一亩地就能收入五六千块钱。”原来,他销售有“道”。

传承合作社位于大白洋桥二村,离运河不到800米远。这两年,随着大运河、南排河沿岸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到这儿游玩,岳明成借势流转600多亩土地带头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岳明成在采摘的基础上新打造了“开心农场”。“以前,只有桃熟的时候,游客才能过来采摘。现如今,人们可以认领桃树当‘管理员’,有空就过来给负责的树施施肥、除除草,等到果子成熟了,那种收获的喜悦定会非同寻常。”

虽然过了香椿采摘季,但大白洋桥三村的古香椿园中,依然有不少游客来这儿游玩。走在林子里,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香椿树用舒展的枝叶遮挡烈日,为人们搭起一片凉荫。“近年来,随着香椿节的举办,大白洋桥香椿的名气越来越大了。现如今,村里成立了香椿种植合作社,香椿树既绿化了运河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可谓生态生财两相宜。”王金明笑得合不拢嘴。

大白洋桥东靠运河,西邻古运河河道,南有南排河,北面是好汉坟河,可谓四面环水。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沿岸绿化工程的推进,大白洋桥被万亩森林环抱。纸房头镇镇长张洪波介绍说,他们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基础,重保护、轻开发,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挖掘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春品香椿、夏赏荷花、秋来采摘、冬季滑雪的大运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让好生态催生好“钱景”,使大运河真正成为大白洋桥村民的幸福河。

2022-07-18 本报记者 祁 洁 摄影 陈 雷 重保护 轻开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910.html 1 农文旅融合 共享一泓碧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