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8日
第05版:05

黄骅市羊二庄镇大赵村:

红色精神在这里扎根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艳宇

黄骅市,因烈士黄骅而得名。

68年前,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在这里壮烈牺牲。3年后,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有了新的名字——黄骅。

日前,记者来到黄骅市羊二庄镇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追寻黄骅烈士的战斗足迹,感受英雄带给这片土地的无穷力量。

记者正要进纪念馆,却被大赵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孙立国拦下:“进馆前有一个仪式。”

广场上,雄壮的国歌声响起,一行人肃立行注目礼。国歌毕,向革命烈士默哀。随后,全体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慷慨激昂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心底的激情一下被点燃,仿佛回到了那个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

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由“壮志凌云”“戎马生涯”“名耀渤海”“英魂永存”4个单元组成,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解说等多种展陈形式,全面展示了烈士黄骅英勇而短暂的一生。

在81岁讲解员孙津生的解说中,烈士黄骅的伟大一生徐徐展开: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前线,出发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1942年初,黄骅率部在山东宁津县张大庄宿营时被敌包围,他沉着指挥,带领部队突出重围;1943年3月,黄骅调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同年6月30日,他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孙津生讲得眼含热泪,听的人也无一不静默良久。

孙津生是听着烈士黄骅的故事长大的。15年前,他自告奋勇在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义务当讲解员。平日里,哪怕是在地里干着活,只要接到有人参观的电话,他便放下锄头往回赶。

大赵村有三分之一的人住在黄骅市区,人员分散、不便于管理。村“两委”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还创造性地提出在黄骅市区成立“驻市区党小组”。市区党小组建立后,组长孙连环每天串门,解决了村里一件近10年的土地纠纷;退休医生孙立成的电话成了“咨询热线”,谁家缺医少药都给他打电话;村里的企业家成为热心“红娘”,为待业者牵线搭桥……

孙连环说:“自从建立了市区党小组,能为村民做点事,心里觉得特踏实。我是一名党员,就得给大伙儿作表率。”孙立成则说:“从小听着英雄黄骅的故事长大,和平年代,虽然不能‘抛头颅、洒热血’,但能为人们做点儿事,也算是圆了儿时的英雄梦。”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如今,大赵村村庄整洁,民风和谐,并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孙立国说:“红色精神已经在这儿扎根,我们要用好这张红色名片,走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路,让烈士的遗志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2022-07-18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艳宇 黄骅市羊二庄镇大赵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911.html 1 红色精神在这里扎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