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郭红旺 摄影报道
7月15日,7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和过去3年来的每个星期五一样,新华区南环东路社区沧县公安局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委员碰头会照常进行。这次,他们要商议的是小区智能快递柜的安装问题。
新“官”上任
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4栋居民楼、140户居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三无小区”,小区私搭乱建屡见不鲜,小广告贴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情况慢慢有了改观。
3年前,71岁的小区居民刘艳祥,被推选为新一任的业委会主任。他是最早住进小区的居民之一。20多年间,他从居民口中的“二哥”,变成了“二伯”“二大爷”,但那副热心肠从未变过。
刘艳祥上任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找帮手。李玉堂、潘学芝、张广田,还有陈存仓,他找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老家旧户”“热心肠”。大伙儿一见面,刘艳祥先打起了预防针:“这活儿不好干!纯公益、占时间、耗精力、得罪人!但有一点,绝对有成就感。哥几个要是觉得行,咱就把摊子支起来,把小区拾掇好!”
刘艳祥的为人,居民们都佩服,他找来的这4位也不例外。一番推心置腹之后,在场的人纷纷举起了支持的手。
第一把火
业委会成立后,很快就进行了第一次居民意见征集活动。“居民提及最多的就是小区环境,树上掉虫子,花园变菜园,楼道里堆满了杂物……”对于当初令人头疼的小区环境,刘艳祥记忆犹新。
“既然要改,就要改到居民心里。”刘艳祥组织业委会成员撰写小区改造意见书——同不同意改,改什么,怎么改……能想到的问题都落在纸上,并逐户发放。
居民对他们的付出都很感激,不仅全部支持,还每户拿出了3000元改造款。
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更为了不辜负居民的信任,刘艳祥决定以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施工单位。招标会当天,一共有4家单位参与竞标,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商议得出最终结果。
改造工作正式开始,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更换绿植、硬化道路、清理楼道、拆除私搭乱建、新建储藏间……改造后的小区简直换了一副模样,居民们说:“二伯新‘官’上任,这把火烧得好!”
小区改造工作结束了,可居民们发现,业委会办公室却连一台空调都没有,夏天热得进不去人。于是有人提议,用剩下的小区改造款给业委会装空调,算作对“二伯”他们的感谢。刘艳祥连忙拒绝:“省下钱,办大家的事儿。”
“潮流大爷”
3年过去了,如今,小区业委会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其中最大的陈存仓已经78岁。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十足的“大爷组合”,甚至会担心他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但这里的居民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心里,“大爷确实是大爷,但也是‘潮流大爷’。”
早在多年前,他们就倡导小区居民红白事简办。5个人全部加入小区红白理事会,帮助居民制定办事标准、简化办事流程,大大减少了居民在这方面的开销。
对于那些能够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新鲜事物,他们也十分乐于去了解。
前不久,就有一位年轻居民提议在小区里安装智能快递柜。
“啥是智能快递柜?”很少网上购物的刘艳祥,头一次听说这个词。
虽然感到陌生,但刘艳祥和其他成员并不觉得头疼:“居民提出建议,咱们就好好研究,没听过不要紧,学学就知道了!”
得知周边有的小区安装了智能快递柜,他们当天就去了解学习:“确实挺方便!居民再也不用担心快递丢失的问题了。”
从居民提出建议,到最终确定安装,不到一个月,安装智能快递柜的事情就敲定了下来。
在刘艳祥等人的付出和努力下,这个曾经的“三无小区”,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小区”,不仅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关系也更加和谐,大家都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发挥一些余热,服务大家其实也是服务自己。”刘艳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