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庞妈,有空出来聚聚吧,想您了。”看着微信上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的邀约信息,沧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庞秀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执教26载,担任班主任25年,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庞秀娥不断完善“小组模块化”管理方式,不仅形成了“求上进、勇前行”的良好班风,而且学生们各司其职,将班级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她通过设立“家长接待日”和“家校互通本”,与家长携手扫除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及时关注学生状态与心理的变化,以爱相伴,陪8届学子一同走过难忘的初中时光。
分组量化
激发集体荣誉感
在庞秀娥班里,组长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全班被分为9个小组,每组6人。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职务:学习组长、纪律组长、生活组长……
无论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还是一次生字听写或科目小测,9个小组都会展开一番激烈角逐。因为6名成员的总成绩将作为小组得分,记录在量化评比表上。
与此同时,所有班级事务,大到纪律、卫生,小到戴口罩、佩胸牌等细节之处,也都一一量化积分。
每逢期中和期末,班级都会进行阶段总结,根据量化得分,评选出金牌、银牌和铜牌小组各3个。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集体荣誉感。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在自身努力学习的同时,组内成员自觉结对,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团结一心誓与其他组一争高下。
学习上全力以赴,生活中也不甘落后。曾有一个小组,组长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为了帮助他改正,组内多次开会,自查加监督,最终不仅组长改掉了坏习惯,而且整个组的状态也有了很大改观,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家校互通
多方评价促交流
作为家长,很多父母都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和同龄人聊得火热,但回到家却与父母“无话可说”。
为了了却家长的心愿,同时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庞秀娥每周都设立“家长接待日”,和家长面对面聊聊孩子在学校的那些事儿。
每次交流之前,庞秀娥还会与家长约法三章:回家以后不准发火,更不能打骂孩子;不把老师反映的问题告诉孩子;多向孩子传递老师的表扬与期待,多给孩子加油鼓劲儿。
在此基础上,庞秀娥又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家校互通本”。每逢周五,孩子们都会把“家校互通本”带回去,上面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成员和老师的评语。周一返校时,“家校互通本”上不仅会详细记录周末两天学生的时间安排,而且家长还会把孩子居家时的表现和自己的想法全都写在上面。
翻阅和浏览“家校互通本”时,庞秀娥总会从字里行间捕捉“蛛丝马迹”,及时与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影响学生成长的隐患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专心备考
割掉心中的“杂草”
2021年5月底,庞秀娥所带的初三(8)班正在全力备战中考。
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却悄然出现在班里。有的女孩儿留起了长发,有的学生悄悄传递毕业纪念册,还有的交换礼物和校服……
眼见孩子们的心变得浮躁,在一次班会课上,庞秀娥将班里的这些现象一一列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不希望你们由于现在的些许浮躁,为未来的人生留下遗憾。”而后,她为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割掉心中的杂草》。
这篇作文不仅是孩子们对自己学习态度和状态的自我剖析,更是一次入脑、入心的考前动员。它帮助大家放下无关紧要之事、抛却脑中杂念,将全部精力投入备考之中。
特殊班会
传递成长正能量
每当接手新一届初一,在国庆节放假之前,庞秀娥总会迎来一群特别的客人,那就是刚刚步入高中、重返学校来探望她的毕业生们。
而庞秀娥班里的初一新生,也会迎来一场特殊的班会——聆听学哥学姐们的肺腑之言。
从初中三年的心路历程到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学习经验的分享到高中生活的描述,有“现身说法”,更有暖心叮咛,毕业生们为学弟学妹展开了未来生活的美好画卷。
两届学子相聚一堂,传承着成长的正能量,每当看到这一幕,幸福感就会从庞秀娥的心底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