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围绕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沧州以国际化视野审视谋划发展,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协同发展等各项工作。
开放引擎、科技赋能、打造优势产业链、不断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构建高端绿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绿色港口 停泊作业零碳排放
“全面接驳后,预计每年船舶供电量近500万度,可替代船舶用油1100吨,碳排量减少3500吨。”
7月23日,黄骅港煤炭港区一派繁忙,黄骅港煤炭港区岸电负责人刘鹏难掩兴奋,港口19个已投产泊位全部完成岸电项目安装,率先在国内实现码头高低压岸电综合布局全覆盖,实现了靠港停泊船舶作业零碳排放,推动黄骅港绿色港口建设,还能有效促进港口及其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提升。
“港口岸电”项目,就是将岸上电力供给靠港船舶使用的整体设备,以替代船上自带的燃油辅机,满足船上生产作业、生活设施等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从而解决燃油产生的碳排放问题。
港口排碳量60%至80%是由船舶停靠港口作业期间启用辅助发电机而产生的,推广港口应用岸电可彻底解决船舶停靠期间的排碳问题。
2021年6月,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作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岸电项目的试点单位,积极建设岸电项目。
公司引入高效节能技术,率先实现远程控制方式,可同时满足船舶高低压6种用电模式,彻底解决岸电使用不便、操作不便的关键环节,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为船舶客户增强服务体验感,大幅提升了船舶使用岸电的积极性。
几年前,黄骅港煤炭港口“黑脸煤工”汪大春和小伙伴们实现了“穿白衬衣上班”的梦想。
从每天下班都是“大熊猫”的难以清洗的污泥,到如今干净到指甲缝的转变,是一项项发明创新堆积起来的。
在硕大的煤堆间,高大的装卸设备上安装了洒水系统,长长的铁臂上喷着水雾,煤炭伴随着水雾卸入煤堆,杜绝了粉尘。
而从前只能在30米高的设备现场、不足4平方米的操作室、对着深不见底船舱机械性来回扳动控制手柄的操作工,如今,可以衣着整洁地坐在办公室里,像“白领”一般工作。
小渔村的“渔家傲”
“好的好的,给您预留好了,我一会儿给您发位置,您导航过来就可以。”这样的电话,每天陈金栋要接到很多个,也有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对电话那头说抱歉:“实在是没有空房间了。”从6月底到现在,他的小生意红红火火,不出意料,这旺季会持续到10月底。
渔村特有的海草房、门口悬挂着渔网、院内设计沙滩景观、院角摆放着传统渔具、屋内摆放各式贝壳……走进南排河镇张巨河村,“圣禾民宿”的木质牌匾便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渔”元素让来此游玩的游客倍感新鲜。
陈金栋便是圣禾民宿的负责人。
今年5月正式营业的圣禾民宿,集餐饮、住宿、娱乐、海上游、垂钓为一体,有5个家庭庭院、1个民俗馆。
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来到南排河中心码头,乘坐观光船出海游玩。在船上,大家吹海风、赏海景、唱歌、现场撒网吃海鲜,如果海上观光回程仍觉得不过瘾,游客还可以在渔村留宿。
和他一样,本是靠海吃饭的村民们,如今纷纷建起渔家民宿,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渔家风情。
张巨河村有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的黄骅古贝壳堤,还有古贝壳堤遗址公园。依托这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南排河以民宿为载体,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南排河镇投资6000万元打造了歧口北方第一渔村旅游区、赵家堡休闲渔业体验区、张巨河渔家民宿体验区和华忠旅游码头的“三区一码头”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渔业+旅游”休闲渔业,全镇21个渔村“一村一品”,将盐场、虾池、渔港、古贝壳堤、船模、蟹壳画等渔区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合其中,并重点打造了3个文旅码头、6个专业出海码头。在丰富业态、提升旅游体验的同时,帮助渔民从传统渔业的依赖者转变为特色旅游的参与者。
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与科研院校对接培育优质苗种,整合完善远洋捕捞、近海滩涂养殖、育苗深加工产业,打造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依靠现代化深加工技术提升海产品附加值,利用特色文化发展休闲渔业……
延伸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检查设备油泵的油位,及时观察油杯的液位情况,确保轴承箱不缺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近日,位于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聚隆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PVC项目投产运行。
总投资31亿元、总占地63万平方米的冀中能源聚隆化工40万吨PVC项目,是聚隆化工打造百亿级氯碱产业园的主要项目,项目包括40万吨VCM和40万吨PVC两大主体装置,以及40.6公里输送管线、化学品罐区等子项,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后,将年增加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左右。
“项目不仅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延伸我市绿色化工产业链条、提升绿色石化产业水平,对完善产业链价值链、扩大园区集群效应、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沧州聚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普军介绍。
原盐是烧碱生产的主要原料,聚隆化工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料优势,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将40万吨PVC项目中的20万吨烧碱子项分两次提前上马,形成20万吨烧碱产能,目前是沧州最大的烧碱生产基地。烧碱装置投产以来,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向好,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体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水平的同时,也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冀中能源集团的强大实力和渤海新区的区位优势,以PVC生产为主线,以项目补短板,优化工艺路线,加快形成50万吨烧碱、63万吨PVC产业规模,积极打造百亿级的氯碱产业园,把冀中能源化工板块量级做大、能级做强、品级做优,为加快沧州沿海经济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普军说。
近年来,新项目如雨后春笋,新旧动能转换也不断提速。
围绕国家级中试基地建设,渤海新区与京津冀30多个实力院校所实现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沧州创新研究院、北交大交通轨道实验基地、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清华高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构建京津研发、新区中试、全域产业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以绿色石化及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物流贸易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