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经济发展痛点、堵点,我市加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重要民生举措,发挥其“造血式”扶持创业功能和倍增效应,并通过“金融超市”等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为环节、时间、成本做减法
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在现场,有几位工作人员忙着看图纸、解难题,他们并不是公司员工,而是河间市行政审批局相关工作人员。
“我们预计办证时间是30天,行政审批局提前介入、提前帮扶,把办证时间缩短到了2天,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提前开工、提前验收、提前完成任务。”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微介绍,作为省重点项目,格锐特有许多程序、规定、国家政策不了解,通过行政审批局“保姆式”的贴心服务,帮助企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让项目在河间快速落地投产。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近年来,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紧扣企业办事痛点堵点,全力推进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减成本,积极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快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7月22日,中亚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服务集团成功签约,碧桂园服务集团将在9月陆续进场接手阳光花园、旺佳华庭、世纪阳光国际城等社区物业服务。碧桂园服务京晋冀区域运营总监杨蕾表示,在属地公司成立过程中,企业非常省心,不仅有绿色通道,还有延时服务,相关部门提前介入、辅导帮办,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提供了保姆式服务,让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造血式”扶持创业
“几万元的周转资金就能让我们‘活’起来。”今年30岁的小刘从大城市返乡,在家乡做起了养殖业。在得知创业者可以采取成年子女、近亲属、有经济收入的自然人等担保模式,并且贷款单人申请额度最高20万元的消息后,他创业的底气更足了。
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我市各级创业贷款担保机构创新反担保举措,采取“自然人+贴息”模式,对集中商业圈、大型项目内的创业者以及信用村、信用户开展政策扶持,降低反担保人条件,目前,已为368名农户发放646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今年上半年,我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居全省第一,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54%;直接扶持创业547人,带动吸纳就业2566人;累计发放贷款33.18亿元,累计扶持创业3.14万人,累计带动就业9.73万人。
今年以来,我市把创业担保贷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造血式”扶持创业功能和倍增效应,持续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地见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助力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堵塞风险漏洞,促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我市还不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定期会商、集中会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管协同作用,实现同向发力、联动推进,有力推动地方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质增效。同时,建立营业执照数据实时比对机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比对核查、向经办银行送达《创业担保贷款营业执照核查情况异常情况告知书》等形式,对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贷款人催收贷款,防止贴息资金损失,做好贷后跟踪服务工作。
“金融超市”加速推开
不到两天时间,2000万元还贷资金发放至企业账户。这笔资金就是及时雨,极大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也进一步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位于泊头的精达河北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面临资金周转不畅等困难。负责“金融超市”线上运营业务的沧州市政府直属金融企业——市金控公司通过沟通对接、收集资料、审批、付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为推动银企对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升对接实效,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我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打造了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金融超市”,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截至6月,线上“金融超市”已入驻金融机构36家,发布金融产品204个,入驻企业11619家,融资额25.17亿元,线下实体“金融超市”正加速全面推开。
市县两级“金融超市”建设管理,坚持做到“五个一”,即“实现一个线上平台全覆盖、设置一个线下实体店、建立一个常态化走访对接机制、建设一个对接企业库、落实一个标准工作规程”。同时,设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形成“对接企业库”,组织金融资源向纳入对接企业库的企业集聚,结合“一键融”平台拟开发建设的征信大数据和金融机构风控筛选功能,更加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
目前,沧州市线上“金融超市”已实现与全国平台跳转链接,功能更加完备、大数据分析更加科学、服务内容更加精准;线下实体“金融超市”带动市县两级银企对接质量和效率取得新提升,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取得新成效,实现存贷比显著提升,推动全市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