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马舒晗
25岁的王琳,是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泊头大队的一名消防文员。穿上这身“火焰蓝”,是她从小就许下的心愿。
守 护
在王琳的儿时记忆里,想要找一段和父亲一起过春节的画面,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的父亲叫王彦飞,曾在消防战线工作了13年,2次荣立三等功,并多次获得上级嘉奖。
忙,是王琳小时候对父亲最深的印象。
因为工作原因,王琳父亲很少回家,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消防队里度过的。
直到王琳上了初中以后,爸爸的工作地稍稍近了些,她才有机会和母亲到消防队里,和爸爸一起过年。
可是就算这样,王琳和爸爸一起守岁、倒数新年钟声的愿望,依旧很难达成。
她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春节。
那一年,她和妈妈一起去消防队陪爸爸过除夕。“一开始,大家都聚在食堂里包饺子,可没一会儿警铃就响起来了,爸爸和消防战士放下饺子皮、擀面杖就冲了出去……”王琳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晚上发生了很多起火灾,警铃响个不停,她和妈妈在消防队的厨房里,包了好多好多饺子,等着爸爸和战友们平安归来。直到央视春晚结束了,外面的鞭炮声渐渐散了,王琳才等回了爸爸。
她曾不只一次问,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能守着爸爸妈妈一起吃年夜饭,而她却不能?
父亲告诉她:“这是为了守护更多人吃上一顿安稳的年夜饭。”
这句话,王琳永远记在了心里。
选 择
虽然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陪她,但王琳仍觉得:“消防员实在太酷了!”
从小,她就在心里默默许下心愿,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消防员——救人于水火之中,做向火而行的勇者。
2002年,王琳大学毕业。正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她,在网上看到了泊头消防救援大队的招聘信息。她当即就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意愿,结果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
“妈妈一直特别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在她心里,哪怕我当不了老师,从事其他职业也没问题,只要不像爸爸一样当消防员就行。”母亲的想法,王琳当然明白,“爸爸当了多少年消防员,妈妈就跟着担惊受怕了多少年。她最害怕半夜电话响起,生怕他出任务时遇到危险。”
“在妈妈眼里,可能教师这份职业会相对轻松些,没有什么危险。但我更想成为爸爸那样救人于危难的人。”她反复做母亲的工作,讲自己对消防工作的向往,终于赢得了母亲的认同,填报了应聘信息。
2020年7月1日,经过层层选拔,王琳终于如愿穿上了那身“火焰蓝”。那一刻,她站在镜子前,心里无比自豪。
传 承
在消防队里,王琳从事的是文员工作。作为女同志,她为不能像父亲年轻时那样,成为一名冲向火场的逆行者而遗憾。
于是,她主动向领导请缨,去从事消防宣传工作,用手里的镜头和纸笔记录消防员们奋斗的身影。
为此,她严格要求自己,和队友们一起训练、一起出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自身安全和不影响救援的前提下,有更多机会去记录消防员最真实最珍贵的画面。”
在火场中拎出喷火的煤气罐,在车祸现场解救无助的伤员……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文章,王琳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消防工作。
如今,王琳的父亲已经转业多年,但他仍十分关心消防工作,会经常和王琳聊消防队里的事情。
“受父亲的影响,我对消防事业充满着向往。为人民服务、救人于危难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虽然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王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