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
第07版:07

人生是一部大书

——读张兴华散文集《回眸》

苗雨时

流年似水,风华难再。过往的岁月如云烟逝远……人至退休,总爱回忆,越是年老,越是怀念。而在回忆和怀念中,厘清人生轨迹,获致诸多生命感悟,从而,确立自己的精神品性和人格风范。这就是张兴华散文集《回眸》弥散的思绪和集中的意旨。

作者在《岁月有痕》一文中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一本需要用毕生精力研读的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农村乡土文化的箴言。张兴华在散文中,感谢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的教诲,特别是在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两年的学习,更使他刻骨铭心,受用终生。在书中他写中文系老书记王山,老书记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们身上,殷殷期待,谆谆教诲。他写汤吉夫先生,教学与自身创作并重,博学多才,尤其是坚持师生平等,与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校期间,张兴华课上课下,与汤先生探讨做人与作文,曾多次去先生家里上门求教。毕业后,他们也多有交往。汤先生逝世后,他更时常忆起与先生相处的日子,表达了对汤先生的无限怀念。他对廊坊师专中文系的其他老师,也充满了敬意和感佩。大学二年,他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种相互关怀、相互激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友谊,令他终身难忘。

人生这本书怎么读、怎么写?既有时代的机遇,又是自我的选择。两者碰撞与遇合,就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张兴华农民出身,从农民到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申请回乡当农民,从农民做起,先是当村党支部副书记,后逐步走上乡镇领导岗位,直至担任县委书记及沧州市政协副主席。退休后仍然热心于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每一阶段的身份转换,都是他人生之书的一次翻页和闪光。其人格叠加和凝结着诸多质素,但他生命主体的精神内核则是置身农民、为了农民。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时,他带领父老乡亲抗震救灾,发展农业和副业,致力于使农村摆脱贫困。他当县委书记时,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也着力地方文化建设。2006年,他任泊头市委书记期间,曾举办过大规模的“梨花笔会”,邀请京津冀的作家、诗人参加。王蒙是沧州南皮人,也亲自到会。我和汤吉夫也在被邀请之列。十里桃花,缤纷盛开,别是一番地方的风土人情。

书写人生这本书,需向社会学习,在践行中下笔,在世界上着墨;也需向书本学习,把作为与理论结合起来,彼此相辅相成。他“用阅读打好生命底色”“用烽火之光照亮前路”,用马列经典著作指导自己的工作,把读书看作一种修为,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阅读的滋味”。他说:“读好书,做好人;容万物,知进退。一部好书,充满灵性和知性。阅读既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享受。”

第一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兴华的观世人生的演化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无疑对应了这一切。但不是古代的模式,而是现代的范型。

第二点,关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过程,孔子有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学习为基点,开始独立思考,到了三十岁,便可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但不完善;进入四十岁,才能廓清一切迷茫;五十岁,则领悟了宇宙人生的规律;而六十岁,便遵循此种规律;活到七十岁,就可以实现与天地律动、和谐共生的真正的生命自由。

他在生活中、工作里,且行且止,不断地《深思》,不懈地《感悟》,从而,心灵也抵达了一种澄明宁静的精神境界。他思考: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什么是“良心与利益”、怎样学会“守住心中底线”。他领悟:所谓“修身”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做人要“谦逊”朴素,是一种不争的人生智慧;“淡泊做人”,远离贪欲,清贫守正,才能持有生命的伟岸与高贵。他“与心灵私语”,“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学会沉淀自己”,“做真实的自我”。人的一生,如“叶落归根”。

半生《回眸》,回首,回望。不仅敞开了记忆之门,叙写了他一生中永难忘怀的人与事、景与物,并且,从中感悟了诸多人情世故、生存哲理。这部书的总体艺术特点是:

真实与真诚。真实、本色,是散文的本质。小说可以虚构,而散文则直接表现生活的本然状态。张兴华所写的记忆和缅怀,都是真实的情景和存在过的物事。真诚,是作者记述时情感投入的诚朴与真挚。所谓“言出肺腑,情发心底”。他感恩父母与乡土,感戴师长与老领导,善待他人与同事,低调为人,都是极为诚挚的,从不虚假和戴面具。诚实,本真,这是难能可贵的做人与作文的精神品格。

情味与理趣。这些散文,大多叙事与抒情有机融汇、感性与理性忻合无间。情味,作者特有的情感状态和品味。如行文的直率、真挚、洒脱、从容、豁达等等。理趣,则指机智、穿透、曲而有致,不浅薄,不直白。如散文中的以物寓理,小中见大,由近及远,平中见奇,都是理趣的各种表现。情味与理趣合一,构成了作者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况味,从而成为流淌在散文中的内在血脉与灵魂。

话语的生动与隽永。作者的散文语言,主要是雅训的现代书面语,但也有日常鲜活的口语融入。两种话语相结合,写景,则如在目前;写人,则活灵活现;叙事,则脉络明晰,层次递进,首尾圆合;说理,则由浅入深,曲折中迸发睿智的火花。生动与隽永,构成了作者散文语言独特的审美调性和艺术风致。这样的话语,负载着作者的个性,涵养着他的人格,敞亮他的灵魂,为生命营造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张兴华这部散文集,书写了他生命、生活、生存的一部人生长卷与大书。从中,撕下任何一个篇页,都闪烁着家国的情怀和哲思的神奇。他一路走来,从做人到作文,相互映衬,彼此谐和,共同塑造了他生命主体的人格风骨和艺术的高远境界。犹如北方大地上的一株树,一株白杨树。它屹立在渤海之滨,枝干挺拔、笔直、向上,绝无旁逸斜出。秋风中,叶片飒飒摇铃;暖阳下,闪耀着万片金光,脚下是广阔的土地,头顶是云霞舒卷……

这就是张兴华的精神肖象和他的散文艺术图谱。

2022-08-10 ——读张兴华散文集《回眸》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6116.html 1 人生是一部大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