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我不能确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能决定生命的温度。”在黄骅常郭镇中泊庄村,有一位村民叫王云治,他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缺陷性疾病,无特效药,病情会逐渐加重,病人普遍活不过40岁。
然而,王云治靠着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硬是走过了60个春秋。
今年60岁的王云治,在他20多岁时开始出现走路莫名摔倒,大腿和大臂肌肉萎缩的症状。这对于风华正茂的王云治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回到家后,他焦虑、失眠,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有一年暑假,读医科大学的叔伯弟弟来看望王云治,给他带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王云治连续读了几天,很受触动。他认识到自己身体虽然不健康,但心理必须健康。
王云治托人买来很多中医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起来。通过学习中医,心态渐渐平和了,意识到健康是在生活中养成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平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从饮食、作息等方面慢慢调整。
“晚餐少吃,营养均衡不偏食;不管春夏秋冬,坚持晚上9时睡觉,早上5时起床……”说起健康养生,王云治打开了话匣子。他举起手机,向人展示他加入的全国健康养生群。“群里既有病友,也有健康人,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健康观念,传递正能量。”王云治说。
经过长期调理,王云治的病情逐步稳定,没有持续恶化。他也愿意与人交流了,每当村民有健康问题找到他,他总是知无不言,详细解答。
虽然身有不便,可他自理能力很强,每天依靠轮椅和小板凳活动,与年近九旬的父母互相照顾。他说,不想成为父母的负担,要努力承担起儿子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生活特别好,有父母一直陪在身边,国家给俺发着残疾人补贴。”对于现在的生活,王云治既知足、又感恩,他身上自强自立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我将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早在2015年,王云治就主动找到了沧州红十字会,签下了去世后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协议,希望用这种方式把生命延续下去,也希望将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