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莉的家,是一个清爽的、充盈着书香的家。刘国莉现为省级季刊杂志《渤海风》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常发表于《人民日报》《山西文学》等报刊杂志。
在谈到读书时,已近六旬的刘国莉感触很深。他说阅读是一生的事情,读得多了,便会悟出些道理来。它不随年龄止步,更不因记忆力差而消退,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中年人读书应学会“慢、品、悟”。
慢——
放慢速度去体会
刘国莉说读书就像和自己的多年挚友在一起一样,可以开怀畅谈。他说,慢读书,不是故意怠慢而是放慢速度,不再为急于知道结果而略去几章中间部分,学会漫步于故事的情节,随它自然流淌。中年人不再是一个被故事大纲牵着匆匆前行的阅读者。
以《红楼梦》为例,他读了四遍。前三遍是在年轻时读的,最近又读了一遍感觉竟与以往迥异。
他说,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中学时。那时候很单纯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宝黛二人的,所以看到有这两个人物的章节就看下去,没有的就直接翻过,结果一本书看完只记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连贾府的人物关系都没有完全梳理清楚。后两遍再看时,还是流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关注几个主角人物,依然是盲人摸象的状态。
最近闲来无事,他便又打开这本老书阅读起来。许是年龄的缘故,这次看得很慢,一天也就几十页但却看得很尽兴,而且时常会看到一处时,又会翻起以前的章节相比对。如此下来竟得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刘姥姥这位不曾被很多阅读者关注的小人物竟深深震撼了他。刘姥姥与贾母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两次进入大观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一个卑微而又睿智,藏精于拙,插科打诨,善良而又诚信的人物形象鲜活地跃入眼帘。而且以她作铺陈也丰满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所以这次的阅读如同走进了《红楼梦》,与一草一木都有过接触,与每个人物都有过交融,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自己身边或是自己站在大观园里亲眼目睹着这些物是人非。
品——
更深层的阅读
中年人读书往往把自己放入文字里浸泡,直到发酵后溢散出琼浆玉液的醇香。刘国莉说,年轻时读书很少有品的过程,更多的时间放在广度上,追求知识面多、涉猎范围广却很少在深度上下功夫。而中年有了时间又有了选择,就容易在选择的书籍中反复把玩、品味,得其妙处时也会拍案叫绝。
刘国莉欣然说,在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对此他感触颇深。在读一两遍的时候,这句诗也只是一句诗,但当反复品反复读时仿佛耳边真响起“嗒、嗒、嗒”的雨滴声,似乎看到阴雨的秋日,一个孤独的妇人坐在窗边望着被雨打湿的梧桐发呆。她感觉自己犹如秋雨中的梧桐,黄昏的雨,一滴一滴击打着她寂寥的心,让她越发生出愁思与哀伤。这种场景怎能让读者不动容?每每读到此处,刘国莉又会想起贾宝玉在冯紫英家的宴席上所唱的《红豆曲》: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这“捱不明的更漏”该有多少忧思的事让心无法静,让长夜漫漫捱不过黎明。这些经典的文字让阅读者品出无穷的妙味,所以说品是打开书籍的一扇门,让阅读者走进作者的灵魂与精神世界。
悟——
是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说读和品都还停留在作者的层面,而悟则是从作品中抽身而出反射到阅读者自我上来。中年人读书易悟。刘国莉说,岁月的馈赠、生活的阅历让读者更容易从文字里寻到自己的影子,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同喜同悲,同歌同泣。悟是思想的一种最高境界,一旦得悟,阅读者便能从纷扰中淡然,或是从苦闷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来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也便是一部作品的真实使命:取之于生活,又让读者洗涤心灵后用之于生活,完成阅读与实践的华丽转身。
从这个层面上讲,选好书,读经典是非常必要的。一本好书犹如一轮太阳给予人无穷的正能量,而一本坏书则如一潭死水,充斥着腐臭和低俗,让读者看不到人生美好的希望。
所以中年人读书要懂得选书,更懂得读、品及感悟。刘国莉认为,努力写作叫埋头拉车。多年来,他在各大报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他生活中处处有诗。午后沙滩上闪烁的金粒、水草里漫游的小鱼,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天边的霞光白云,墙角不知名的小草小花,街头一盏路灯,桌上一杯绿茶,枕边一本旧书,一座园子,一片城墙天边的霞光白云,都是那样美好和温馨。
总之,世界辽阔,开卷有益,让我们拿起书,享受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