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0日
第03版:03

黄骅小伙儿张凯新:

制作小麒麟 传承老技艺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麒麟舞”在黄骅可谓家喻户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黄骅齐家务镇张凯新与时俱进,以大麒麟为原型,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做成小麒麟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了新活力。

在张凯新的家中,橱窗里显著位置摆放着两对色彩艳丽、制作精巧的麒麟手工艺品,为家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这是张凯新的得意之作。客厅的桌上摆放着纸张、布料、丝带、颜料等原材料,张凯新正忙着制作新的小麒麟,他的小儿子凑上前看得入神。

张凯新今年30岁,他制作的小麒麟脱胎于当地盛行的民俗表演麒麟舞。约30厘米高的麒麟,小巧玲珑,颜色绚丽的造型,活灵活现的姿态,十分招人喜爱。

四五年前,出于对麒麟的爱好,张凯新开始琢磨:麒麟只有在春节元宵节表演时候才能看到,为什么不能将麒麟变小,做成工艺品呢?有了这个想法后,张凯新便开始寻找材料进行制作。

他买来了竹篾子、细铁丝、绸缎布、镭射纸等原材料,一点一点地尝试。在用刀子将竹篾削薄时,不知手上划过多少口子;用小火微烤竹篾塑形时,也不知被烫过多少次……可年轻的他,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反复尝试,反复改良,每个细节都不厌其烦地琢磨,终于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成品。

“最费事的就是制作鳞片。”张凯新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把绸布剪成指甲盖大小,然后将剪成月牙状的彩色镭射纸粘合到每个鳞片上,最后再将每个鳞片粘到麒麟的轮廓上。”张凯新小心翼翼地取出最近刚刚完成的一对麒麟,一只麒麟全身大约有200多个这样的小鳞片,这绝对是对眼力和手力的双重考验。“一对麒麟10天左右的工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耗在制作鳞片上。”张凯新笑着说。

扎制的麒麟都是成对出现的,麒麟的头部、牙齿等部位要用油彩轻轻地绘制,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颜色略有差异,形态也是略显不同,虽然体型不大,但是霸气十足。张凯新回忆说,他刚做出第一对小麒麟不久,就被人出价2000元买走,这给予他很大的信心。

时常有外地朋友慕名而来找到他,不论是求教技术还是购买成品,他都十分高兴,也很乐意把这一技艺传承和传播。

“麒麟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这样,不但能传承下去,还能通过不断创新永葆生机。”张凯新说。

2022-08-20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黄骅小伙儿张凯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7052.html 1 制作小麒麟 传承老技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