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1日
第06版:06

种生态梨 乡情更“甜蜜”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刘耐岗 摄影报道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吴桥县曹洼乡楼子铺村的小松生态梨园,拳头大的梨果坠弯枝头,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7年前,张松和爱人李培因心中的一泓乡情,从大城市返回小村,亲手栽种了这片梨园,同时,种下了扎根乡村的希望。如今,硕果满枝,产销两旺,便是对这份乡情最好的回馈——

返 乡

眼下,正是梨果丰收季节,张松夫妇每天都忙得歇不住脚。晨起,小两口便早早来到了梨园,一边采摘,一边装箱。虽然也雇了几个工人,但他们总习惯亲自上手,在采收中感受丰收的喜悦。

秋高气爽,却也挡不住汗珠淋漓。累了,随手拿起个梨子,都不用擦,“咔嚓”一口咬下,任甜蜜的滋味抢占味蕾,涌上心头。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视一笑,劳累一扫而光。

这是张松和爱人李培回乡种梨的第7个年头了。1987年出生的张松,如今也只35岁。风风雨雨走过来,地里刨食,自然不如在大城市工作来得风光。不少人都不甚理解:“年纪轻轻的,咋就跟土地摽上了命?”

将时光的指针回拨,答案便在其中。

彼时,年少便外出学徒的张松,已离家多年。别看他年纪小,可脑筋灵,又肯吃苦,研习机床加工技术,两年便学完了3年的课程。出师后,是人人称赞的技术能手。

李培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与张松相遇时,正在大学里读计算机专业。相识、相知,一起在石家庄打拼的两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忙碌之余,张松的心中总是空落落的。在外多年,他时常会想起自己长大的乡村,想念愈加年长的父母。在心底深处,乡情默默地发芽。逢年过节,回到村里,听着亲切的乡音,看着熟悉的人和物,到了该返程的时候,他总万般不舍。

张松还发现,一拨拨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奔向城里,落脚、安家。原来热闹的村子,越来越冷清了,只剩下老人们守着一间间空屋,日子越发孤寂。地头上,就更不用说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时间管地,老人们上了年纪没精力管,生机勃勃多年的良田,不少渐渐被野草占领,生气不再。

“城里的日子是风光,可为人子女,不能只想着自己。我是家里头大的男孩,更要做好榜样。老人的晚年,需要陪伴,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才是过日子。”喜爱国学的张松,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还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当念家道艰难,立志努力向前,上养父母,下育妻儿,一生免受饿寒二字,为人之道尽矣。”

在乡情和传统观念的指引下,2015年春节,决定步入婚姻殿堂的张松和李培做了一个决定——这次回乡就不走了,在楼子铺村把家安下来。

种 梨

定居只是第一步,要让日子有声有色,就业不能被忽略。别看他俩一个学的是机床加工,一个学的是计算机,却把目光瞄向了自家闲置的10多亩地上。

2015年春天,小两口从石家庄订购了千余棵皇冠梨树苗,一棵一棵,亲手栽种到了园子里。拇指粗细的树苗,还没有一人高,远远看去,就像一排排栅栏,却承载着两人扎根乡村的希望。

看到他们回乡种地,许多村民不理解。“年纪轻轻的,干点啥不行?在土里能抠出多少钱?”“早些年都不种的玩意了,你咋又倒回去了呢?”……

“守家在地,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把土地盘活,结出果子,分享给更多人,何尝不是件幸福事儿?只要用心做,土地里同样能五彩纷呈。”张松并没有因为外界的质疑而动摇,他的追求简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其实,走上种梨的“复古”路,还是源于那一泓乡情。多年前,楼子铺村及周边村子的梨园不少。梨树不只是家家户户的致富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儿时的张松来讲,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咬下一口,脆脆的、甜甜的,张松犹记得儿时吃梨时那满满的幸福感。同时也遗憾,竟再也找不到如当时那般的味道了。

为此,小两口不光栽下了梨树,还引入了生态管理模式,让这一个个皇冠梨有颜值,更有“内涵”。

原来都没干过果园的活儿,夫妻俩就请来了周边村庄种梨的“老把式”,在人家的指导下,一点儿点儿学习技术。再遇到不懂的,上网查资料、看视频,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态管理知识库”。

甜 蜜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生态梨”,产量不是重点,化肥自然入不了张松的眼。每年冬季,一车车的有机肥被卸到地头,让果树吃足了“营养餐”。来年,不用上化肥,就有生长的动力,既绿色,又健康。

园子里的草高了,他们也不会用除草剂一“杀”了之,而是慢慢养到一定高度,用机械割了,直接施还到树行趟的土壤里,经过腐烂、发酵,便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质了。

梨树害了虫,他们也不轻易打药,更不会为了果实的品相好看,使用激素类产品。对他们来说,果实自己长到什么样,便是什么样,虽然品相不如别人家的光亮,但糖分和水分,却货真价实。

摸索着,两口子越来越觉得种地是个精细活儿,哪一项活计都马虎不得。虽然有时也觉得又累有苦,但他们总能很快调整心态,以一腔快乐来应对各项农活。忙不过来时,全家齐上阵的情景也不少,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在这片梨园中,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春华秋实,还有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的踏实与开心。

张松记得,2018年,梨树初次挂果时的情景——虽然每棵树上,零零星星的不多,但吃上一个,真甜啊!这份乡情收获了“甜蜜”的回馈。

种出了好果,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这“甜蜜滋味”分享给更多人。朴实的张松,选的也是最朴实的方式——在路边摆摊。别看这梨果虽不好看,可口感脆爽,多汁少渣,不少人尝过张松的梨,就成了他的“粉丝”,买上一回又一回。

张松的“生态梨”,火了!

每到梨果上市旺季,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不是打电话订梨的,就是在微信群下单的。每一天,张松不光忙着摘梨、入冷库,还要抽出时间送梨。去年,他在自家冷库中储存的梨果,没到12月就卖光了。不少人再来订梨,只能望着库兴叹,等到来年才解了馋。

“有了冷库,梨果能保鲜到来年三四月份呢,你为啥不等到元旦后、春节时再销售,那时候价格正高哩。”有人这样建议他。

“俺搞种植,虽然是为了挣钱养家,可这不是唯一目的。我们一家在土地中获得了‘甜蜜’,把这‘甜蜜滋味’分享给更多人,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张松答得朴实。

口口相传间,张松的“生态梨”越发火了。现如今,主动到他的梨园采摘、休闲的市民也不少。

与时俱进,走专业化种植道路,张松还计划为自家梨果申请“小松生态梨”的商标。

为着一泓乡情返乡,又在这热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张松用行动证明着,只要踏实肯干,年轻人返乡后,同样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2022-08-3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刘耐岗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8192.html 1 种生态梨 乡情更“甜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