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8日
第05版:05

文化界热议 “一船明月过沧州”

本报讯(记者祁凌霄)8月31日,本报刊发《“一船明月”驶向谁边》一文,梳理了学界研究成果和有关分析。文章刊发后,不少文化研究者打来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这首诗的深入探讨,有一定启示意义。

对于“红叶萧萧两岸秋”中的“红叶”,沧县文化研究者白世国认为,似乎可解释为柿子树叶或椿树叶,因为这两种树的叶子经秋之后都是红的。而运河边不乏柿子树,如今沧县大白杨桥一代就有成片椿树林,东光铁佛寺也有椿树。运河两岸有很多盐碱地,成片种植应有可能。文化研究者王立成认为,《“一船明月”驶向谁边》所提出的蓼花,应更为贴切,蓼花野生于水边,最为常见。以当代的情况来推测古代运河的情景似不妥。本文作者认为,运河堤上种柳,是官方要求,柳树耐水,可固堤系舟或砍倒防洪,柿子树或椿树不具柳树这种属性,当时以粮为主的北方,成片土地种植椿树或柿子树在经济上似不合算。且运河水以六七分行船为宜,船低堤高,又是垂暮,船上人视野未必能及于太远。

市区白家口居民魏洪忠说,郊外的大运河,因堤坝受到冲刷,有的地方会很低缓,行船于低矮平缓处,视野会比较开阔。“红叶”,或许只是一种意向,并没有特指。如非要解释,释为芦苇,也未必不可。考虑到文学意义,秋后落山的太阳很红,余光照到枯黄的芦苇上,给诗人可能会带来红的感觉。

对于“夜半不知行远近”,海兴文史研究专家刘立鑫说,他在主编《历代沧州诗选粹》时,是严格按照乾隆八年《沧州志》原本选入的,不是笔误。对于《沧州志》,也不能严判那时的编纂者们引错了。因为孙谔刊刻诗集后,精益求精,对诗文进行再修改的可能性很大。刘立鑫说,自己年轻时在沧州上学,经常骑自行车回海兴,黑灯瞎火时,常有见到灯亮而有以为马上到家了的感觉。定神一看,其实路还很远。用“近远”描述行旅者此时的心情,更贴切有意味。同是《历代沧州诗选粹》编者的孟建华赞同刘立鑫的意见,认为当前情形尚不明朗,“近远”“远近”两说不妨并行。

2022-09-08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8977.html 1 文化界热议 “一船明月过沧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