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张思璇 郭艳茹
夜幕降临,肃宁县梁家村镇北曹家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聚满了人。寒来暑往,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小院里的灯都会准时亮起。
这是杨国柱的家。69岁的他,在这个小院里义务教习太祖长拳、戳脚已经整整10年了。
传下来的规矩
10年间,不止一个人这样问杨国柱:“为啥非要义务教,挣点儿钱不好吗?”
每一次,他都义正词严地反问道:“怎么能收钱呢?教拳是传承,不是买卖!”
杨国柱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他18岁开始学拳,先后拜了3位师父,每位师父都是这么教过来的。
河间市兴村镇龙王村距离杨国柱的家有10多公里,他的3位老师都住在这里。“当初一起学拳的小伙伴有10多个人,师父们不但不收钱,还上门来教。”杨国柱清楚地记得,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去师父家里学,为的是能让师父少跑几里路。雨要是下得大,师兄弟们就留宿在师父家里,第二天吃完早饭再回去。
师父们不但义务教拳,还管吃管住。杨国柱心存感激,而师父们却说:“教拳从来都不是买卖,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收费的事,我不干”
杨国柱义务授拳是从2012年开始的。
那一年,因为老伴儿得了脑血栓,原本在北京打工的杨国柱回到肃宁老家,专心照顾她。
杨国柱是个闲不住的人,朋友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家开武馆,既方便照顾老伴儿,还能挣上一笔钱。
杨国柱来了兴趣:“教拳没问题,但收费的事,我不干!”
就这样,杨国柱的公益武术班办起来了。
他平日里专心照顾老伴儿,每天蹬着三轮车拉着她满世界转,让她解闷儿。到了星期六晚上,他就成了义务授拳的“杨老师”。虽然辛苦,但上课的时候,小院里热热闹闹的,老伴儿瞧着欢喜,杨国柱心里也欢喜。
杨国柱不仅拳打得好,为人更是热情、厚道,武术班一开班就引来了不少学生。
这些年,杨国柱先后教了100多个孩子,不光有本村、本镇的,还有临县的。他从没收过一分钱,还时常自掏腰包购买服装、器械。家长们心存感激,三番五次把钱送到他家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杨老师这人太好了!平时照顾老伴儿就够辛苦了,还坚持义务教拳这么多年。我家孩子跟着他,不仅学会了一身功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肃宁县窝北镇宋家庄村村民孙国勇说。
和孙国勇一样,在很多家长心里,把孩子送到杨国柱这里,放心、踏实。
杨国柱名声在外。这些年,常有拳馆高薪聘请他前去授课,但都被婉言谢绝:“当年我学拳时,师父就是免费教的,现在轮到我来教了,规矩不能破!”
爱心在传递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国柱患上了腿疾。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教孩子们习武。
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武术班的课程受到了很大影响。有人劝杨国柱:“既然身体不好,干脆趁这个机会把武术班停了吧。”
杨国柱明白人家是好心,但他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干:“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就是对咱的信任。再说了,师父们把一身功夫教给了我,我就有义务传下去!”
于是,杨国柱教得更起劲儿了。
疫情期间,杨国柱建起了北曹庄武术微信群。不能上课的时候,杨国柱就在微信群里教孩子们线上学武术。到现在,微信群已经有130多人了。
在他的带动下,师兄弟们纷纷加入进来,组成了武术班的教练团队,就连最早的那批学生也利用假期时间过来帮忙。不仅如此,镇政府和村“两委”也给予了他很大支持,为孩子们置办了服装、器械。
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几乎都知道,北曹庄村有个武术班,孩子学武术不花钱。大家对杨国柱的付出和他对武术的痴情都充满了敬意。
“看着孩子们练武的身影,我心里高兴。师父教给我的,我照着样子传下去了,希望这些孩子也能传承下去。”杨国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