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兴村镇西张庄村一户普通农家,院落干净整洁、瓜果飘香,屋内温馨安静,茶香氤氲,琥珀色的光从窗口透过,时光仿佛就此停驻。
这里是杜居峰的家,也是远近闻名的“美丽庭院”“文明家庭”,门庭处还挂着“书香门第”的牌匾。
虽年逾古稀,杜居峰依然很忙碌——作为河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义务传授“左把大奇枪”和“勉张拳”;习练书法,在村里创办了书法协会……在这个文武兼备的家庭里,父母善良朴实,儿女聪慧懂事,婆媳和睦融洽,家庭让他们心怀温暖,让他们在各个领域散发出光和热。
攻坚克难
带领餐具厂谋发展
杜居峰身上的文武气质,是从祖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他的祖父杜万忠,自幼爱读书,对四书五经熟稔于心,曾在村里、乡里任职。他的父亲杜国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小毕业生,从小就爱读书学习、钻研书法。20岁便在村里当起了会计,后来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今,老人已经91岁,仍坚持看书学习。他曾围绕家庭、学习、运动等内容自编诗歌,传递给大家正能量。
杜居峰深受家庭的影响,酷爱学习,做事认真执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彼时,杜居峰任职兴村乡政府,工作安稳。市领导经过考察研究,决定开办一家餐具厂。几番物色人选,忠厚朴实、工作认真的杜居峰进入了他们的视线。然而此时,杜居峰已经在乡政府工作了20来年,是否放弃稳定的岗位,对他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最终,杜居峰还是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就任餐具厂厂长。
一上任,餐具厂就面临重重困难:没资金、没技术、没销路,更没有任何管理经验。
即便这样,也没能难倒杜居峰。
建厂初期,他把家搬到了工厂,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没有资金,他到处游说,让农民参与入股;没有技术和经验,他就带队去外地学习,又聘请专家来厂里现场指导;没有销路,他南下广州、深圳,联系订单业务。最终,投资100多万元的河间市第一餐具厂逐步走出了困境,发展蒸蒸日上。
杜居峰说:“很多人爱说如何如何困难,我就跟他们说,不要跟我讲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困难。所以建厂后,一直在进步、在发展。”
从1994年至2008年,餐具厂每年上缴税金均在100万元以上,多次被评为明星企业。杜居峰也荣获了“优秀企业家”称号。
文武相传
心怀一份深情
杜居峰的身份是企业家、书法爱好者、武术传承人,在他的人生底色中,更有一份家国情怀。
河间左把大奇枪在北方武林中享有盛誉,是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抢救濒临失传的技艺,杜居峰自掏腰包,在村里建起了武术学校,义务教授孩子们,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薪火相传。
杜居峰说,左把大奇枪现在已经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他还想申报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把大奇枪不光以左把为特点,还以四平纱腰小松把为基础,不同于其他枪类。民国22年,老师傅李永祥在南京打擂以左把大奇枪名列全国第一,捧得了奖状。”他说。
同时,杜居峰还是勉张拳的第七代掌门人。
他创办的张庄武术学校,免费收徒传艺。在他的指导下,几十名弟子在大赛中屡创佳绩。
在许多人看来,杜居峰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家,还文武双全。
研习书法,是杜居峰从小的爱好,尤其是毛体和欧体。为了交流书法艺术,他还在本村创办了书法协会,带动全村老少学习书法。
2021年,杜居峰用一幅百米长卷书写了爱党爱国之情。整幅长卷宽55厘米、长100米,以毛体书法书写了62篇毛泽东诗词、手书作品,历时一个多月完成。这幅作品还入选了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画作品展。
忠厚和睦
好家风代代相传
在儿子杜文辉看来,那些年父亲虽然忙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但这丝毫没有减弱父亲对他们的影响。尽孝道、讲亲情、夫妻互爱、邻里和睦,是这个大家庭的传统。
杜文辉说,因为祖辈就爱好文武,所以家里一直有着崇文尚武的精神传承。“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但日子再难,爷爷和父亲都教导我们要坚持读书。文化是一切的基础,这种思想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
杜居峰家有3名党员,父亲杜国彦是党龄几十年的老党员,儿子杜文辉是河间市医院一名医生。
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杜文辉才选择了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
人世间,最真最美是亲情。平日里,杜居峰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儿女,教导他们要与人为善,并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耕读传家、文武双全,在言传身教中,杜家人的家风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