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时,陶晓冰正准备睡觉,这时,接到医院同事的一个电话:“主任,您上医院来一趟吧!”简单沟通了几句,陶晓冰起身换好衣服,打了车,急忙赶往医院。
从医将近30年,陶晓冰殚精竭虑。年过50岁,身体已不能和年轻人相比,半夜看完病人回来,常常失眠。知道他的习惯,爱人在他临出门前,早早地准备好了治失眠的药物。
“对工作认真严谨、业务精湛,深受病人家属好评。”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提起骨科专家陶晓冰,大家一致这样评价。今年7月份,因爱岗敬业,他获评月度“沧州好人”。
医者仁心
帮助更多伤残人站起来
2014年,医院成立脊柱脊髓外科,陶晓冰担任科室主任,收治的都是骨科专业疑难病例,手术部位风险大,靠近脊柱脊髓,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因病致残、因病致贫、家庭破裂的例子不在少数。
2020年10月,一名因游泳撞击到池壁导致高位截瘫的小伙子,通过急诊收治住院,在ICU只能依靠气管切开进行呼吸。小伙子一度绝望,精神狂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陶晓冰慎重做了身体综合评估,拿出治疗方案——先进行手术,术后用对症支持疗法进行调整和治疗,促进组织康复。
手术台上,陶晓冰全神贯注,头发、衣服全被汗水浸透,整整6小时,手术在麻醉医生的全程监护下,最终顺利完成。
手术成功了,但患者家人却因交不起住院费,拒绝治疗要求出院。陶晓冰耐心安抚好病人,嘱咐管床大夫,最大程度地减免医药费,又组织科室捐款。
数月后,患者康复,重返工作岗位。每当得知一个个濒临瘫痪的病人通过治疗恢复,他总是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
“作为医生,我的喜怒哀乐常常由病人决定。”脊柱脊髓专业,让他见到了太多不能站立起来的残疾人。大学毕业后,1993年入职骨科,陶晓冰就一直在钻研的道路上探索,“我希望利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的伤残人站立起来。”
医海浩瀚
学习是一生所求
熟悉的人都知道,陶晓冰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是在手术台就是呆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写论文,时刻关注脊柱生物学的最新进展。
他多次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很快从一个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沧州市脊柱脊髓外科专业的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填补着沧州市的一个个医疗技术的空白。
他先后在沧州市率先开展了上颈椎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的矫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截骨矫形治疗,并紧跟脊柱外科发展的前沿,率先开展脊柱内镜下内固定等脊柱外科的微创手术治疗,在省内乃至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热衷公益
为弱势群体发声
2019年的一天,爱心服务社找到陶晓冰寻求救助,有一位特殊的病人,爱人入狱服刑,打工时因外伤造成股骨颈骨折,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因为没钱治病,只能靠卧床自愈。
这可难坏了他,要知道这样的病人没有保险,没有医保,没有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几乎为零。再三考虑后,他决定找医院减免费用,带头捐款,并寻找各种媒体,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术前,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不给患者留下任何后遗症。随着社会各界纷纷援手,手术顺利完成,病人也很快康复出院。后来,陶晓冰得知患者找到工作,能养家糊口了。
在科室业务学习的时候,他专门拿出特殊的病例和大家交流,作为医生,爱心、耐心、细心是基本的素养,这类特殊病人,既要胆大心细,又要全力以赴。
业余时间,他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与沧州市许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长期联系,对于爱心团体介绍的一些经济困难、无工作、无医保的病人尽心救治,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他成功当选中国残疾人协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连续两届当选沧州市政协委员,为沧州市的卫生事业积极建言献策,为因病致残的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福利和权益。
这就是陶晓冰,从医多年来,他成功参与完成骨科手术近万例。手术室里,无影灯下,他孜孜以求,精研医术,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无数个患者的脊梁,而他也被称为患者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