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1日
第06版:06

盐碱滩上虾儿肥 蓝色粮仓效益高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走进海兴县小山乡蔡家庄村的咸水养殖基地,捕虾人正紧锣密鼓地捕捞着咸水对虾。随着虾网收紧,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鲜虾跃出水面,一派丰收景象。

“瞧,这个大的,足有手掌大小。今年大丰收,每天产1万余公斤咸水对虾没问题。市场行情也好,现在每公斤比去年高6元。”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权亭喜上眉梢。

他说,蔡家庄村周边都是盐碱滩涂,原来多少也种点庄稼,但长得不好,没啥收成。借助近海优势,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养殖咸水对虾,至今已有二十五六个年头。

“咸水对虾生长所需水源全部是引进的海水,需要投放的饵料较少,生长环境更加绿色生态。所以咸水对虾的虾青素含量更高,不仅口感好、回味鲜,而且蛋白质、钙镁等含量都高于一般淡水虾。”如今,每到对虾丰收时节,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来拉虾的客商络绎不绝。

养殖咸水对虾占尽地利,勤劳的蔡家庄人还不断从选种、育种及养殖等方面精进技术,将咸水对虾的亩产从最初的20多公斤提升到了60公斤左右。如今,副业变主业,咸水对虾养殖已经初具规模,成为蔡家庄人致富增收的新支点。

“水产养殖是我县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有水产养殖户310余家,从业人员达1.52万余人。水产养殖总面积近8万亩,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年产值达2.15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从优化水产养殖模式、引进新品种、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开拓创新,为提高‘蓝色粮仓’经济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海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海甫说。

2022-09-2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120.html 1 盐碱滩上虾儿肥 蓝色粮仓效益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