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连翩巧捷说马球》一文中,我们通过唐代的一件砖刻雕塑马球杆,向大家介绍了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马球。其实在马球运动中,最为重要的运动装备是马。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古代的马和马文化。
宋代王应麟《三字经》记载:“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是六畜之首,自古以来就融入我们生活,为推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野马便已成为原始先民狩猎的对象,成为人类食谱当中的一部分。《五帝德》记载:“帝誉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古今医统》《列仙传》《列子·黄帝》等文献记载:我国早在神农、黄帝时代即有神马医马师皇,被尊奉为中国兽医学的始祖。这些古籍证明,似乎在龙山文化末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饲养家马,但直接的考古证据直到商代晚期的考古遗址中才开始大量出现。目前,对家马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仍有争论,但最晚追溯到商代晚期,中国人已能大量繁殖和使用家马为人类服务。
马是主要的力役牲畜。清代杨屾《知本提纲》记载:“(畜牧)实王政之大端,乃生民之要务。养体兼衣皮,食肉而言也。服劳,大而耕牛乘马,小而夜犬晨鸡,以及驴、骡、驼只之类,皆是也。”与猪羊不同,家马的驯养目的,在商周时期,主要便是“力役”。王国维考证:“盖夏初奚仲作车,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证明家马与更早出现的车相结合,在中原地区马车成为贵族出行的交通工具。而在西周晚期的北方草原地区,则出现了直接骑乘家马的考古证据。
马是重要的战争工具。晚商直至战国时期,车战一直是战争的主要形式,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兵才逐渐取代车兵的地位。此外,古典文献中“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记载,表明战车数量的多寡是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马都是重要的战争物资,其重要性和作用发挥的方式可以类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秦国祖先非子养马出身,又位于适合养马的西北地区,嬴政凭此统一中原建立秦帝国;汉武帝“盛养马以伐胡”,才有了“虽远必诛”的强汉;蒙古人借助蒙古马才建立了史上地域最广袤的元朝。
马是高规格的祭祀随葬用品。安阳殷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马殉葬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车马殉葬之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袭两千多年,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受到挑战,逐渐由俑车马代替。自汉以后,原本殉葬于墓中的真车真马,变成了神道上的石马,这便是直至明清时代尚能看到的石马卫墓之俗。
由于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应用,历朝历代均非常重视“马政”,通过“官养”“民养”“贸易”等方式不断提高马匹数量和质量。我们所熟知的孙悟空“弼马温”的称呼,就是养马的官职。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