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来自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宣传科郭防的电话,称他在挖掘德州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时,偶得一书,此书是张锡纯赠予在德州收的满族徒弟毕玉田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因年代久远,书有些破损。经张锡纯文化研究学者王鹏认定,是1928年在天津出版的第五期。
山东授业 收下满族徒弟
提起张锡纯,就不得不说他与山东德州的缘分。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邀请当时在河北已经很有名气的张锡纯来军队任职。到山东德州是做军医正(中华民国时期负责军事医疗事务的军事职官)还是军医生?张锡纯文化研究学者王鹏认为还是军医生更为妥帖。因为张锡纯后来撰写的简历中自称“军医生”,且当时他的医学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未正式出版,距离名扬天下还有一些时日;而他刚刚进入军界,不大可能一开始就是军医正。当然,这只是一些揣测,还需要不断挖掘、考证。
张锡纯在德州期间,不仅在军队为军人治病,同时继续传道授业。毕玉田的孙辈、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刘为民说,毕玉田的父亲是清咸丰年间德州城守尉之子,他和张锡纯都有教书的经历,因有共同语言,所以张锡纯经常出入他家。毕玉田是最小的儿子,排行老七,当时只有十几岁,张锡纯见其天资聪慧,于是收为徒弟。毕玉田跟随张锡纯学习多年,甚得师爱。后来,毕玉田也收徒,将张锡纯的医德、医术在德州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上个世纪70年代,毕玉田在德州逝世。
成果共享 沧州鼎力支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郭防在挖掘德州中医药历史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近现代中医学泰斗张锡纯曾经在德州做过军医生,而在网络上浏览资料时,《沧州日报》关于张锡纯的多篇报道进入他的视线。原来沧州的主流媒体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报道张锡纯的学术、人文思想,这让郭防心中大喜。他在电子报纸上寻来电话,最终联系到了本报记者。
郭防说,山东是中医药大省,而德州又是山东省的中医药特色城市。近几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他作为一个中医药学科出身的中医人,更有责任和义务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所以自从德州筹建中医药博物馆以来,他就每天沉浸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历史资料中,还真发现了不少宝贝。其中,张锡纯到过德州的历史脉络就是一个重大发现。
“我在读书时,张锡纯就是我崇拜的偶像,当时只知道他是河北盐山人,他的很多方剂和学术思想被后代医家学习和尊崇,但其他方面就知之甚少了。这次看到了《沧州日报》的报道后,很激动,原来在沧州有这么多热爱张锡纯的人在研究他,还产生了那么多学术成果。”郭防激动地对记者说。
未来的德州中医药博物馆,计划为张锡纯设立一个展厅,但现有资料难以支撑。在与记者交流中,郭防开诚布公,提出在丰富张锡纯历史资料方面,还需要沧州张锡纯文化研究者们的鼎力支持。
随后,张锡纯文化研究者王鹏,远在吉林的张锡纯外祖家后人、全国名老中医刘宝恒与郭防通过微信建立了联系。他们把现有的张锡纯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山东德州的友人。“他是一个很痴迷的人,加上微信后,白天文字交流,晚上一打电话就是两三个小时。对于张锡纯其人其事,他非常感兴趣。”王鹏说,只有更多的人都投入到研究张锡纯中,张锡纯的形象才会日益丰满。
点燃热情 立志研究张锡纯
郭防说,自从和沧州建立了联系,就得到了张锡纯文化研究学者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也点燃了他研究张锡纯的热情。“通过和张锡纯文化研究者们的交流,让我更加深深地爱上了张锡纯。他52岁来到德州进入军队,说明他不仅是一个医者仁心的大医,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着很深的爱国报国情怀的人。这样一个人,值得我们学习、探究和颂扬。”
“现在,只要我有空,就会到德州大运河古玩城转转,只要看到和张锡纯有关的书籍,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一方面,丰富德州中医药博物馆展厅,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日后研究张锡纯提供资料上的支撑。”郭防越说越兴奋。他甚至说,等忙完了中医药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后半生会全力以赴地研究张锡纯。
自2018年《沧州日报》开设专栏报道张锡纯以来,已经有40多篇报道见诸报端。在这个过程中,吉林、辽宁、天津等地很多与张锡纯有关的后人及弟子与本报记者联系,引起了张锡纯研究的一波又一波热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加入研究、探寻张锡纯的队伍,张锡纯这张中医药名片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