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第05版:05

运河胡同“拐弯抹角”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饶有特色的运河胡同 陈立新 摄

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运河边的胡同和北京胡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拐弯抹角”的。

从新华桥至北环桥运河东岸的街巷里行走,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胡同口都是“拐弯抹角”的设计:转弯处没有棱角,而是抹出了一个圆形的弧度。

胡同口做成“拐弯抹角”,人、畜、房子都不会受到伤害。老北京的胡同一大特点就是“拐弯抹角”,运河边的胡同也是如此。

“拐弯抹角”一词最早源于元朝戏曲家秦简夫所创作的戏剧《东堂老》。该剧第一折写到“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可见,拐弯抹角由来已久。

记者所走的这一带,原为运河渡口,还是元、明、清时期的盐厂遗址,经济非常繁荣。这里舟楫往来,人流如织,商铺不少。人们靠岸下船,或者摆渡过河,都要在胡同中穿行。当时的胡同大多狭窄,人们出入多以步行为主,坊间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无论行人,还是推车的、挑担的、坐车的,在胡同里可以直来直去,遇到拐弯处,墙与墙之间的交汇处往往见棱见角,非常不易通过。把拐弯处的墙体向内抹去一“角”,这样就抹出一个圆形的弧度来,大大方便了行人、车辆通行。

无独有偶,不仅沧州市区段运河胡同是“拐弯抹角”的,青县段运河边的胡同也是如此。青县文史爱好者杨海利行走运河时首先发现了这一点。他说,“拐弯抹角”的胡同设计,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运河经济的繁荣。

2022-10-28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043.html 1 运河胡同“拐弯抹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