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第06版:06

耍把戏

惠军明

小时候,故乡常有走村串巷的吴桥艺人表演杂耍,我们称之为“耍把戏”。一阵阵嘹亮的锣声响起,有好事的村民便会奔走相告:“村南或村北来了‘耍把戏’的,没事儿快去看热闹啊!”我们小孩子们听到有耍把戏的,更是欢呼雀跃,蹦跳着撒欢乱跑。争先恐后来到场地,见人头攒动,乡民们早已将场地围成个圆圈。那些“耍把戏”的演员们匆匆忙碌,准备着家伙物件,即将粉墨登场。

看看村民到得差不多了,把戏团便出来一人抱拳来个开场白:“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今日我们初到贵宝地,望各位好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先谢过大家啦!”说完一通客套话,表演正式开始了。

各个“耍把戏”的表演内容不一样,有的表演杂技,有的表演魔术,有的表演武术,有的专门耍猴,有的表演曲艺,有的兼而有之。

传统杂技表演很受欢迎,表演者多为年轻后生和妙龄女子。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民族服饰,动作矫健,身手利落。杂技传统节目很多,如“蹬坛子”“晃盘子”“踢花毽”“顶瓷碗”“叠罗汉”“钻彩圈”“拿大顶”“走钢丝”“攀高竿”等。其中“顶瓷碗”令人印象深刻。“顶瓷碗”有时是一人表演,有时是两三人配合。看似弱小的女演员头部顶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鸡独立、倒立等技巧动作。她们腰身灵活,动作娴熟,瓷碗如同固定在头上,极其平稳。不仅如此,有时两个演员同时表演,互相将瓷碗踢到对方头顶的碗上。瓷碗一个一个增加,难度也一分一分增加,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当最后一个碗被成功接住后,围观的乡民掌声热烈,叫好声此起彼伏。当然“顶瓷碗”表演也常常失败。有时艺人一不小心,头上一两个碗会掉下来摔个粉碎,引得乡民一片惊呼声。

很多“耍把戏”的都有魔术表演,艺人们的表演常常将村民的情绪带到高潮。魔术中“空手变物”最常见。一名戴礼帽的艺人赤手出场,走来走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旁边桌上的道具也很简单,一根细细的魔棒、一块方帕、一个托盘。艺人借助简单道具,魔棒一挥,掀起方帕,托盘里会出现糖果、鲜花、水杯、活鱼、鸽子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的艺人表演“口吐彩带”。剪碎的彩纸被吞进肚里,一条细长的彩带从嘴里拽出来,连绵不绝好似永远也拽不完。一根变两根,两根变四根,无数的彩带从嘴里出来,扔得表演场满地都是。但有的魔术则带有神秘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如“咽铁球”“吞宝剑”“吃玻璃”“口内纫针”“喷火吐烟”等。“咽铁球”表演时,数个乒乓球般大的铁球被表演者吞入腹中,后又被一一吐出来,让人不可思议。“吞宝剑”表演更令人骇然。表演者将一把长长的宝剑一点一点吞入口中,直至剑柄为止,为增加真实感和喜剧效果,小半截剑竟然从艺人屁股露出来。不清楚艺人们是如何做到的,但表演惊心动魄,乡民爆发出海啸般的叫好声。

街头“耍把戏”武术表演也很常见。有的表演武术拳法和十八般兵器,其拳脚有力,棍棒生风,刀剑闪亮,对打有趣;有的则表演对人的感官极富刺激的硬气功,像“头碎酒瓶”“棍棒击头”“单掌砍石”“单指凿砖”“喉顶枪尖”“胸口碎大石”等。这些“雷人”的把戏都颇具危险性,表演者都经过多年的苦练。例如“喉顶枪尖”表演,锋利红缨枪枪尖抵住喉咙,艺人运气呼喊,死命往前顶再往前顶,直至红缨枪被弯成圆弧形。此表演让人提心吊胆,感觉艺人一不小心便会喉破身亡。

“耍把戏”常见的还有“耍猴”。耍猴人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食物,对着几只猴子发号施令。猴子惧怕耍猴人的淫威,不得已做着各种滑稽动作。表演得好,耍猴人便会奖赏食物;表演得不好,耍猴人的皮鞭就会抽在猴子身上。“耍猴”表演小孩们最喜欢,猴子的调皮动作宛若人类,惹得大家开怀大笑。但也常见一些猴子不服管教,它们上蹿下跳,对着耍猴人龇牙咧嘴,有时还扑向耍猴人,搞得他尴尬极了。

“耍把戏”表演完毕,就会有人拿着箩盘,殷勤向村民鞠躬讨要赏钱。善良大方的村民会慷慨解囊,吝啬小气的便假装有事,逃之夭夭。有时“耍把戏”的辛辛苦苦表演一回,也讨要不了多少钱。把戏团无可奈何,为了生存糊口,只好像乞讨一样,挨家挨户敲门讨要钱粮,其中的心酸令人感叹唏嘘!街头的“耍把戏”曾经是许多人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但它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客观上调剂了乡村贫乏的文化生活,丰富慰藉了乡民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街头“耍把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留给我们的各种画面,却永远定格在记忆里,令人难以忘怀!

2022-10-28 惠军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045.html 1 耍把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