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小时候在农村,天天都在野地里和小伙伴儿们疯跑着玩儿。大一点儿了,就挎个篮子挖野菜,拎根绳子捡柴火。直到9岁,才跨进学校的门。初中时,家里条件不好,很多人劝说母亲,不让我继续念书了。可母亲觉得知识能改变命运,咬着牙供我继续上学。
小学时,我把家里所有能看的书都读完了,仍远远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有一年,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她的爸爸在外地上班,给她订了《小星星》《小学生》等刊物,让我羡慕不已。于是,我就主动接近她,终于,从她手里借到了那些梦寐以求的期刊。
母亲希望我能上中专或读师范。因为当时初中毕业考上中专就可以分配正式工作。我成绩本来就好,语文、历史、政治3科不用复习,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这也得益于我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数学和物理就没这么大的优势,但仍名列前茅。初三时,学习变得紧张起来,我暂时告别了小说,专心学习。最终,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
一进学校,我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可以自由地读书了,终于有读不完的书了。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我每天下午下课后必去的地方。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学生时代多么快乐啊!我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绝不是说读书可以升官发财,它是说书可以给人一个新世界,一个丰富、深刻而又恬静美好的世界。不管在现实中境遇如何,爱书之人的内心总是丰富美好的。
师范将毕业,我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为此,我减少了参加毕业留念、晚会、聚餐的活动,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课堂上,我如饥似渴地聆听老师们讲课,系统地阅读了各个时期的文学名著。我不再满足于图书馆借书阅读,想拥有自己喜爱的书。核算了生活费,决定再缩减开支。每天早上我只买一个烧饼或炸馒头,连腐乳、榨菜、辣酱都省了,更别说豆浆、小米粥了,只喝水房里免费的开水。中午则买一个馒头,打半份最便宜的凉拌菜。每次看到刚从油锅里捞出的炸鱼、香气缭绕的丸子、炖鸡块等,我就闭上眼睛,快步走开。回想那时,虽然日子有点苦,但每次买到心爱的书时,一切不快都会烟消云散。《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都是在那时攒钱买下来的。
毕业后,我来到学校教书。后来,有个机会能到一个收入更高的单位去,我犹豫了。比对了收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我还是难以作出抉择。纠结中,我想起了读过的“雷尼尔效应”。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与美国教授平均工资相比,一般要低20%左右,教授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到更高报酬的其他大学去,完全是出于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为了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更高收入的机会,被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们戏称为“雷尼尔效应”。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图书馆里藏书丰富,阅览室有上千种刊物。如果离开这里,我就再也享受不到它们了。于是我拿定主意,为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书籍,放弃了更高收入。
如今,我的生活充实而快乐。更大的收获则是,女儿受我影响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她在年少时曾宣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小学时就痴迷读书,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和“手不释卷”来形容。她喜欢古典文学,没人督促,自己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她曾在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中这样写到:“背书从不是我的烦恼,拗口的楚辞、精炼的唐诗、优美的宋词和红楼梦中的经典名篇都是我喜欢背诵的。”的确,她能熟练背出《葬花吟》《离骚》全篇,被同学称作“大牛”。在我担心她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习时,她顺利通过心仪学校的自主招生。她说,通过自主招生,要感谢读书!
是啊,感谢读书!读书,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悠闲、丰富而舒适,读书带来的享受和快乐是我表达不尽的。读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